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吊腳樓的詞語

描寫吊腳樓的詞語

1.描寫吊腳樓的句子有哪些

1. 古鎮上的木樓,基本是吊腳樓。

2. 臨河的房屋都是吊腳樓,當地民風淳樸友善,古鎮內有“復興塔”,“觀音廟”等數處宗教建築。

3. 寒生和老婆婆回到了山坡上的吊腳樓,老遠就聞到了壹股郁馥的酒香。

4. 吊腳樓,曾是鄂西民居的標誌,舉目可見。

5. 畫舫靠岸,湖邊的吊腳樓裏鶯歌燕舞,既有濃妝艷抹的女子,也有不施粉黛的佳人。

6. 吊腳樓采用全木質、古法榫卯工藝建造,建築物中的門、窗、屏、墩、坎等構件均來自三峽地區的民居,為原汁原味的土家建築。

7. 環繞苗寨的山是青翠色的,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安睡於群山的臂彎中。

8. 站在吊腳樓上眺望,阿蓬江煙波浩渺,遠山綿亙不絕。

9. 平緩的山坡上鑲嵌著壹塊塊粉紅色的蕎麥田,路邊鋪著碧綠的青稞地,圓木建成的圍欄順著彎彎曲曲的土路,壹直通向遠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藍色煙霧中,牛群、羊群時隱時現……整個氛圍呈現著壹種中世紀鄉土意味。

10. 渾濁了上千年的朝天門碼頭的江水依然渾濁,潮濕陰暗了千百年的吊腳樓依然潮濕。

11. 每排柱的最外壹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12.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13.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14. 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幹欄式建築。

15. 從前的吊腳樓壹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蓋頂的,現鄂西的吊腳樓大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

2.形容吊腳樓的句子來有哪些

青枝綠葉覆蓋下的十幾幢吊腳樓,像塊珊瑚礁,浸在深藍深藍的海裏。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幹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得益於伯伯的看管,吊腳樓才得以如初壹樣保存下來。

伯伯看到別人家的吊腳樓都油上了桐油,於是也買了幾桶來油上,使吊腳樓顯得更加光澤透明耀眼,晴天陽光照射的時候還會反光呢?吊腳樓隱沒在叢林裏,每年伯伯都要花很長的時間到屋頂上去清掃掉落在屋頂瓦片上的樹葉,不讓它們毀壞瓦片。吊腳樓儼然像個龐然大物,不知道當年父親是怎樣造就起來的。

伯伯壹邊領我參觀壹邊講述當年父親是怎樣在艱苦的歲月裏艱難地締造的。當年父親為了造這兩個吊腳樓被批鬥了很長的壹段時間,非常悲慘,常被人恥笑。

江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河水沿著城墻邊緩緩的流過,河水清澈見底,古老的吊腳樓倒影在水面上,就像壹幅美麗的油畫。古邊小鎮吊腳樓,綠水人家青稞酒,三三兩兩泛輕舟,各人不知他人愁。

像螢火蟲般散落山間的苗寨吊腳樓,千家萬戶的同時亮起的燈籠,漫山遍野,星星點點。從木制吊腳樓的窗子往外望去,壹幢幢的吊腳樓樓頂,被壹盞盞橙黃色的燈勾勒了出來。

這些只能看見輪廓的房頂,遠遠近近,連成壹片,像壹條條龍舟在夜幕下壹比高低;又好似壹顆顆星星被天上的仙女們灑落人間,美極了!活在這裏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裏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裏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壹。

3.描寫吊腳樓的句子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 *** 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這裏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遊地區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裏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裏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裏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壹。

今年暑假,我們來到了貴州西江千江苗寨。當天晚上到達時,從木制吊腳樓的窗子往外望去,壹幢幢的吊腳樓樓頂,被壹盞盞橙黃色的燈勾勒了出來。這些只能看見輪廓的房頂,遠遠近近,連成壹片,像壹條條龍舟在夜幕下壹比高低;又好似壹顆顆星星被天上的仙女們灑落人間,美極了!

4.關於“吊腳樓”的詩句有哪些

1.《演教寺吊樓居朱漕》年代: 宋 作者: 樂雷發羅帶江頭蛻繡衣,人歸香草謝家池。

只今玉樹埋何處,惆悵僧房認得詩。2.《袷鄉回吊樓》年代: 隋 作者: 佚名鄉於宗桃,維聖於之孝。

參勝素虬,還歸自廟。端闈百常,聲環七校。

萬邦傾瞻,天若覆奉。3.《登江樓》年代: 宋 作者: 佚名已過瞿唐更少留,小船聊系古夔州。

簿書未破三年夢,杖屨先尋百尺樓。日暮雪雲迷峽口,歲窮畬火照關頭。

野人不解微官縛,尊酒應來此散愁。4.《登吊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年代: 宋 作者: 戴復古勞生百計不如閑,合把人間比夢間。

天與老夫供享用,壹樓風月兩屏山。5.《登桂林吊樓和李帥柱間韻》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誰言南服遠王畿,面面青山總是詩。

桂後梅前正清淑,倚樓但覺九秋宜。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

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幹欄式建築。建築特點最基本的特點是正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3396363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壹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幹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腳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壹格。

這類吊腳樓比“欄桿”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樓文化走進武陵大山,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郁郁蔥蔥的山坡上,清澈的小河邊,或被土家人成為壩子的邊緣,都點綴這吊腳樓。

這些吊腳樓就如晶瑩的星鬥灑落在蒼茫的山水間,當壹座座吊腳樓不斷出現在武陵大山的時候,這些優美的自然山水立即變成了人文山水,寂靜千年的大地立刻變得生動起來。就像歌舞對於這個民族壹樣,如果缺少了吊腳樓這片土地就會暗淡無光,這個民族就少了許多生氣,所以吊腳樓始終是裝點土家人生活的星光。

吊腳形式1.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壹種形式,有人稱之為"壹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壹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2.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處壹地。

3.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壹體,形成壹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5.吊腳樓的解說詞200字

吊腳樓 簡介 也叫“吊樓”為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腳樓也很多。

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

幹欄應該全部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幹欄式建築。 建造 從前的吊腳樓壹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

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第壹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壹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梁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壹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

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壹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幹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壹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幹”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幹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房屋規模壹般人家為壹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

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壹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壹起,盡管不用壹個鐵釘也十分堅固。

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裏裏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幹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壹般都不入內。

臥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裏設有火塘,壹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裏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壹側有壹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壹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幹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壹種形式,有人稱之為"壹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壹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處壹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壹體,形成壹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壹般吊腳樓上再加壹層。單吊雙吊均適用。

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擡起,用木柱支撐。

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傳說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裏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裏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

後來壹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 文化內涵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註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

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

6.描寫鄉村院子的好詞

好詞:

生機勃勃沃土千裏炊煙裊裊依山傍水

羊腸小道牛肥馬壯麥浪翻滾山環水繞

生活恬靜依山傍水青山綠水青山環抱

樹高林密野草遍地綠草如茵百花爭艶

好句:

1.壹條條小河宛如藍色的緞帶纏繞著壹望無際的綠色田野,遠處壹座座造型古樸、色彩和諧的小屋,壹派美麗動人的田園風光!

2.小村上空升起裊裊炊煙,好像壹個身穿白紗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夕陽的照耀下婀娜多姿。

3.矮矮的房屋也是壹種藝術品,古典、優雅,像壹幅濃郁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6465的油漆彩畫。

4.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還有壹條細細的河,袒露在陽光下,遠遠看去,像壹條發光的銀項鏈。

5.雨後的草原,野花競放,像壹塊剛浸過水的花頭巾,連露珠兒也都是五顏六色的了!

6.遠遠地眺望,草地上有團團白雲在蠕動,原來這是牧場的羊群,壹只只白生生的,肥壯可愛,使草原更加生的小鳥兒唧唧喳機勃勃。

好段:

1.平緩的山坡上鑲嵌著壹塊塊粉紅色的蕎麥田,路邊鋪著碧綠的青稞地,圓木建成的圍欄順著彎彎曲曲的土路,壹直通向遠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藍色煙霧中,牛群、羊群時隱時現……整個氛圍呈現著壹種中世紀鄉土意味。

2.冉冉升起的如銀的炊煙,那更古沈默永不停息的小溪,那馱著夕陽緩緩獨行的老牛,壹方方秧田像棋盤格子,綠絨絨的秧苗,織成壹幅幅地毯,遠遠地伸向天際;叢叢綠樹掩映著青磚紅瓦的房屋。春天,故鄉的松樹林依然郁郁蒼蒼,映山紅卻已開遍山丘。

3.夏日的草原,早晨空氣格外清新,我纏著父親在草原上漫步。幽幽的草香迎面拂來,紅艷艷。朝陽正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為遼闊的草原鍍上壹層金色。草葉上的露珠,像鑲在翡翠上的珍珠,閃著五顏六色的光華。我看到草叢中夾著許多粉紅色、白色、黃色或是藍色的不知名的花,把草原裝扮得十分美麗。

7.描寫民居特色的文章

重慶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遺產--重慶的吊腳樓

重慶依山而建、兩江環抱。由於地勢的緣故,所有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說到重慶人的“房”,就不能不說到聞名遐邇的特色建築--吊腳樓。

由於長江、嘉陵江橫跨城區,造就了兩江四岸。因此,重慶的江邊沿山坡處,到處都有幾根杉桿撐著的壹間間四四方方的木樓,這就是吊腳樓。吊腳樓作為重慶地區獨有的傳統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目前,重慶市內保留的吊腳樓民居群,多數修建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老重慶人都不會忘記,臨江門、石板坡、化龍橋、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頗具西南地區民居特色的吊腳樓。

重慶的吊腳樓具與眾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調元的佳句:“兩頭失路穿心店、三面臨江吊腳樓。”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慶吊腳樓的獨到之處,是最美麗的地方。記得兒時記憶中的吊腳樓,傍晚,夕陽西下,金色柔和的陽光照在高低錯落、起伏跌宕的樓房上,加之點點燈火,遠望看去:山坡上,有時明亮,有時眩目,有時隱約,恰似壹幅流動山水寫意畫,濃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壹組組閃爍的光芒連接兩岸,澆活整座城市。

重慶的吊腳樓是巴渝的文化遺產。如今,大片的吊腳樓已不復存在,吊腳樓作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吊腳樓文化,是繁華城市中的壹道美麗的風景線。石板坡舊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陽臺等等,無不體現出重慶吊腳樓的魅力和文化。木條變成了條石,竹墻變成了磚壁,飛檐鬥壁雕龍畫鳳,猶如鑲嵌在現代化都市脖子上的壹串項鏈,放射出壹道道閃亮光芒。這些建築,或依附懸崖,或臨坎吊腳,有“淩空飛絕壁”之感,猶如壹座人文藝術博物館,構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慶獨特的民居風貌,充分展現了重慶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築得到合理保護,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續與傳承。

重慶石板坡吊腳樓是重慶吊腳樓群保存較好的,現在又修葺壹新.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不能體會他的意義,但壹些老年人卻會對他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