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泰山玉皇頂》
原文:
雞鳴日出接天關,絕頂疏鐘雲漢間。
氣合大荒心似海,身臨上界目無山。
九州寂寂孤僧睡,片石峨峨萬古閑。
便欲摳衣通帝座,手扶碧落看人寰。
作者:楊圻
自古以來,紀遊泰山的名作層出不窮。楊圻這首七律,雖亦為紀遊泰山之作,但他舍卻對於登山歷程的描寫,專從“五嶽獨尊”取角,抒發登臨泰山極頂的感受,令人神遊其氣象雄渾、想落天外的境界。
首聯描寫在泰山玉皇頂觀日出、聽疏鐘的高遠景象。“雞鳴”、“疏(遠)鐘”,表明是從聽覺落筆,點出拂曉之時,晨鐘傳得高遠之音。“天關”,星名,亦叫天門(見《晉書·天文誌》)。“絕頂”,極頂,即指泰山玉皇頂(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雲漢”,即銀河。泰山極頂看日出,以紅日“接天關”極寫其為天下奇觀;泰山極頂聽寺鐘,以聲傳“雲漢間”則極寫其為天下奇聞。泰山玉皇頂之高峻無比,作者此時此境之心曠神怡,已經不言而喻。 頷聯抒寫於泰山玉皇頂縱覽天下的豪壯情懷。“大荒”,語出《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文選》左思《吳都賦》註:“大荒,謂海外也。”此謂海外極遠之處。“上界”,神話中所指天上神仙所居之處,此謂地上極高之處。上句從海取角,寫遠望海外,大氣包融、心潮澎湃,有如大海;下句從山著眼,寫極頂縱目,俯瞰山川,群山渺小,似乎無山。作者之所以如此誇張描寫,較之杜甫《望嶽》的名句“會當臨絕頂,壹覽眾山小”還要翻進壹層,實是為了凸現自己身臨其境之際心胸眼界無比闊大的實感。
頸聯再寫宏觀大地、微觀片石的獨特感受。“九州”,代中國,因為古分天下為九州,見於《禹貢》。“片石”,指玉皇頂中間壹塊刻有“極頂”二字、圍以石欄的石頭,是泰山最高峰的標誌。上句意謂中國大地猶如寂靜沈睡的孤僧,大夢未醒;下句意謂極頂片石高高聳起,千秋萬代都這麽悠閑。從字面看來,是寫清晨於玉皇頂遠望近視壹片寂靜、悠閑的景象;仔細體味,可以覺察其中暗含著對於中國人未能覺醒、極頂片石能否永保悠閑的隱憂。
尾聯生發欲由玉皇頂上達帝座星而俯看人間的浪漫幻想。“摳衣”,提起衣裳,表示敬謹之意,語出《禮記·曲禮》“摳衣趨隅”。“帝座”,星名,《宋史·天文誌》:“帝座壹星在天市中,天皇大帝外座也。”乃為王者所居。“碧落”,謂天界,《度人經》註:“東方第壹天,有碧霞遍滿,是雲碧落。”上句寫想要由地上天,暗含想要到皇帝身邊之意;下句寫想要由天看地,句式從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變化而來,暗含想要輔助皇帝治理人間事之意。兩句直承“九州寂寂孤僧睡”而來,寫得意象神奇,而寄托深微,作者以此結筆,繳清由“泰山玉皇頂”之“玉皇”而引發的奇思題旨,使得這首氣象雄渾的紀遊詩蘊有令人含咀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