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柒筱瑾 已被分享92次 評論(0) 復制鏈接
(壹)
1.《流鶯》李商隱
壹方面寫流鶯的流轉無依,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另壹方面寫流鶯的苦苦吟唱,佳期難遇(或無人知賞)。
2.浣溪紗
上闃刻畫思人形象,主要通過景物的烘托渲染。以淒涼的“西風”、蕭瑟的“黃葉”、緊閉的“疏窗”和即將墜落的“殘陽”等悲傷的景物(寫出任三種則可),奠定壹種 感傷的基調,渲染(烘托)懷念之苦。
3.山園小梅
(1).“獨”是壹個、單獨的意思,寫出了百花雕謝,壹梅傲放的情景,同時引出下句“占盡...小園”,“盡”是獨的具體表現和進壹步發揮。
(2).通過對梅的描寫 寫出梅的美而不艷、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但詩人的清高似乎有壹種自我標榜的味道,不太大氣。
4.分題得漁村晚照
徐照筆下的漁翁是壹個道道地地、處境艱難的漁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壹整天的魚以後,時已傍晚,他把小漁攏了回來,橫系在自家的柴門外,然後就沿溪叫賣去了。但他用 少得可憐的賣魚錢又買了酒,在回家路上胡亂地喝了個醉,到家就悶聲不響地躺在地上睡著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當時許多貧苦漁民的縮影。
5.塞下曲
刻畫了壹位戍邊老將的形象,表現了經久不息的殘酷戰爭給邊塞將士帶來的苦難,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願望。
(二)
1.小園
(1)“窺”。角度巧(不說小園裏的人越過短墻能看見墻外山光,卻說“山光窺短墻”,似乎那山光探頭進入短墻,在窺視這小園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園景物之富於魅 力);擬人化(以物擬人,寫活了“山光”的意態神情,與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2) 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聖潔,白璧無瑕的象征。幽竹靜立亭亭,秋菊淩霜傲放,顯示出詩人的勁節高風,壹片冰心。此時詩人小立 於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節操,澄明的胸懷,與四周景物渾融壹體,壹個孤清高潔的形象躍然紙上。
2.浣溪沙
(1).“出”字。“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們好象隱約聽到了綠楊成蔭的臨水人家傳出的笑語喧鬧之聲,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嬌美的身影,這 樣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壹種盎然的生意。
(2).①“逐”字生動地道出了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喧囂熱鬧的情形。
②“拍”字寫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斷地拍打著堤岸的景象。
3.題訪戴圖
(1).王徽之受景物的感發,動了訪友的念頭,“剡中雪月並明時”既有畫意,更具詩情,作者將王徽之置於雪月並明的剡溪之上,更顯出他灑脫高遠的風姿。
(2).“興發”而往,含有會友的意念,難以全神貫註靜賞雪月,待打消訪戴的念頭“回船去”,詩人才能凝神攬勝。“興盡”是訪戴之興盡,而賞景之興轉濃,訪戴而不見戴的 事不掛心頭,才能真正領悟到山陰山水的奇妙。
4.如夢令
“瘦”標誌著春色漸老,春光即逝。同時也是作為別情相思的藝術載體。“人與綠楊俱瘦。”以生動的形象表達感情,讓人想象到壹幅花落絮飛,佳人對花興嘆、憐花自憐的圖 畫。
5.訴衷情
水樹亂鶯啼”中的“亂”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見,壹個緇衣白足的詩僧,徜徉湖邊山腳的花徑上,周圍是繽紛的花雨,耳邊是紛亂的蔦聲,組成壹幅愜意的遊春圖景,作者 將春色之麗寫得蕩人心魂,美不勝收。
(三)
1.聽流人水調子
①實寫景物,描繪出層層山嶺雨霧迷蒙的視覺形象;②虛寫音樂,以比喻的手法描繪出了音樂復疊、繁促的聽覺形象。
2.餘幹旅舍 宿洞霄宮
(1)第壹首詩歌景物基調淒清冷寂。作者通過霜葉、孤城、獨鳥等意象渲染了淒清冷寂的氛圍,描寫了壹幅蕭條冷落的秋景圖。第二首詩歌景物基調鮮艷絢麗。作者通過碧澗、 紅葉、青林、白雲,寫出了秋山的無限生機,勾畫了壹幅明麗純凈的秋景圖。
(2)兩首詩歌結尾都采用疑問的形式,收到了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第壹首用搗衣聲以動襯靜,真切感人地寫出了詩人的思鄉之苦,那淒清的鄉愁,那纏綿的苦情彌漫天地 間,拂之不去,剪之不斷。第二首結尾是作者的想象:雨打芭蕉的聲音,誰能在枕上聽到呢?這就留下了懸念,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3.黃 州
借景抒情。“濤聲不斷”,似表英雄無盡之恨,“天地無私”,不因為人有未竟的事業而讓時間停留。表達了時光流逝,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4.謁金門
(1).比喻。描寫戰爭中家園破敗的景象。
(2).對比。將戌邊將士風餐露宿,日夜守衛邊關與南宋統治者和達官貴人們在燈紅酒綠中尋歡作樂形成對比,表現了詩人愛憎分明的愛國情感。
5.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
(1).承上啟下,承上文“傷”,點明了引發傷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闕對趙國故都繁華奢靡景象的思憶。
(2).虛實結合 (或對比,寓情於景) 示例: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虛實結合” ,運用想象虛寫了古時繁盛壹時的叢臺歌舞奢靡的畫面,實寫了邯鄲古道的蕭瑟秋風中衰草連天的 淒涼景象,以虛襯實 ,寄寓了作者對宋王朝割土分疆、國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語文 古詩詞 剩下的分享
作者:柒筱瑾 已被分享111次 評論(0) 復制鏈接
(四)
1.觀雨
(1).“通”和“送”。這兩字逼真地描摹了詩人所見的聞的景象與聲勢:前江的水氣與後嶺的陰雲相互通連,渾為壹體;萬道溝壑、千頃林木傳送來隆隆雷聲。
(2).杜詩反映了戰亂給自己、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希望盡快平定叛亂,然後濯甲洗兵,置於不用的願望。陳詩則寫的是:如果此雨能洗刷甲兵,助宋軍作戰,那麽即使房屋滲漏,漉漉滿地,也在所不惜。詩人因雨寄懷,表達了他不顧個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勝利的願望。
2.夜發分寧寄杜澗叟&別滁
歐詩中的“常日醉”寫出了詩人與眾賓客壹起開懷暢飲時的神情意態和詩人矛盾、激動的心情,餞行時當地民眾所表現出來的真摯友好之情,使詩人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黃詩中的“常日醉”是說我只是像往常那樣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與自身的渾然沈醉構成對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澆愁的外在表現。
3.送裴侍禦歸上都
同意這種看法。“離魂將別夢,先已到關西。”寫裴侍禦人還沒走,離魂已先到長安。表現了裴侍禦歸心似箭的心情。不同意這種看法。理由:“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景中寓情,含蓄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
4.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1).前兩句營造了壹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淒清的心境。
(2).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5.題烏江亭
(1).第壹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角度,第三首是從節操或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①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②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③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幹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高考銜接集訓
1.次石湖書扇韻
(1).描繪了壹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2).同意:詩的後兩句寫範成大由入相到出世,壹方面突出了他漠視功名,淡泊利祿的高潔品行,另壹方面也襯托出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的辱人賤行,同時還寫出了詩人對範的崇仰、敬佩與贊美。(或,不同意:前兩句以景襯人,後兩句以事寫人,突出範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襯托出環境的優雅,也突出地贊美了範成大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喜外弟盧綸見宿
(1).表達了詩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2).寓情於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3.
(1).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須遺憾,夏天樹木遮蔽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 的悵惘意緒。
(2).起句“醉裏春歸”深婉有致,醉裏可見作者沈迷於春景,但“春歸”卻點出“春去也”的無奈,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結句“夢裏尋春去”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 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回環,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之特點。
4.折桂令問秦淮
(1).借代、反問
(2).通過“百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5.滿江紅
(1).想當年,到而今。 借貸
(2).鐵騎滿郊畿,士兵“高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3).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中歐後再登 黃鶴樓的舒暢之情。
6.小重山·端午
(1).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 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2).對比。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7.春風
(1).春風吹拂,江面水波蕩漾;陽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遠眺水天相接處,陽光隨著波濤的湧動仿佛在漂浮、遊弋、升騰。“浮”寫出了春風、江水、陽光的交融,賦予靜態的景象以動態的美感。
(2).詩人以不見迎春花作結,含蓄地表達了國土 被占的憤恨之情。
(3).從首聯兩句可以看出。詩人乘著春風,躍馬揚鞭踏上遼國的土地,卻似乎感到是來到了“舊山河”,沒有壹絲腳踏異國土 地的感到。含蓄的語言,蘊藏 著詩人克復國土 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