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曾魯字得之文言文

曾魯字得之文言文

1. 汪克寬文言文翻譯

明史汪克寬傳原文 汪克寬,字德壹,祁門人。

祖華,受業雙峰饒魯,得勉齋黃氏之傳。克寬十歲時,父授以雙峰問答之書,輒有悟。

乃取《四書》,自定句讀,晝夜誦習,專勤異凡兒。後從父之浮梁,問業於吳仲迂,誌益篤。

元泰定中,舉應鄉試,中選。會試以答策伉直見黜,慨然棄科舉業,盡力於經學。

《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

《詩》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禮經補逸》。

《綱目》有《凡例考異》。四方學士,執經門下者甚眾。

至正間,蘄、黃兵至,室廬貲財盡遭焚掠。簞瓢屢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授官,固辭老疾。

賜銀幣,給驛還。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壹百七十·儒林傳壹》) 譯文 汪克寬,字德壹,是祁門縣人。(他的)祖父汪華,受業於雙峰人饒魯,得到理學大師勉齋先生黃氏(黃幹)的真傳。

汪克寬十歲時,父親教給他雙峰問答之書,(他)總是有領悟。於是取出《四書》來,自即確定句讀,晝夜誦讀研習,專心勤奮與壹般的小兒不同。

後來隨從父親到浮梁,向吳仲迂求學,誌氣越發深篤。元末泰定年間,被舉薦參加鄉試,考中。

參加會試時因回答(皇帝)策問剛直被黜免,情緒激昂地放棄了科舉事業,專心在經學上努力。《春秋》則以胡安國(所傳的)為主,又廣泛地考證眾家學說,匯通精選成書,命名為《春秋經傳附錄纂疏》。

《易經》則撰有《程朱傳義音考》。《詩經》則撰有《集傳音義會通》。

《禮經》則撰有《禮經補逸》。《綱目》則撰有《凡例考異》。

全國各地的讀書人,到他門下從師受業的很多。至正年間,蘄縣、黃縣的亂兵到達,居室資財全部遭到焚燒搶掠。

飲食多次斷絕,(但是他卻)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與人)壹同修撰《元史》。

書成後(朝廷)將要授官(給他),以年老生病堅決推辭。(朝廷)賞賜他白銀及其他禮物,給予驛站車馬回鄉。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歲。註釋1、受業:從師學習。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宋蘇軾《秘閣試論·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夫樊遲親受業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說。”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徐庶成真》:“余六七歲時,從之受業。”

2、饒魯(1193-1264):饒州余幹(今江西萬年)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字伯輿,壹字仲元,號雙峰,門人私謚文元。饒魯先後從柴元裕、柴中行、黃幹、李燔學。

遊學豫章書院、東湖書院,歸裏,建朋來館,廣聚學者,互相切磋。復築石洞書院,聚徒講學。

其學以持守涵養為主,學問思辨為先,而篤行終之。遠近從學者眾。

受諸道部使之聘,歷主白鹿洞、濂溪、建安、東湖、西澗、臨汝諸書院。景定元年(1260)薦授迪功郎差饒州州學教授。

著有《五經講義》《語孟紀聞》《西銘圖》等。3、勉齋黃氏:黃幹(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黃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學家。祖籍長樂縣,徙居閩縣(今福州市區)。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職吉州,黃幹從行,結識劉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書薦於朱熹。

時大雪,黃幹至崇安五夫裏拜訪,不料朱熹已外出,黃幹留住客邸,“臥起壹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歸。

黃幹自見朱熹,便夜不設榻,衣不解帶,少倦則微坐、壹倚,或至達曙。朱熹語人曰:“直卿誌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為其妻。紹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監臺州酒務。

時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書黃幹,請其“代即講席”,並編《禮書》。慶元二年(1196)“偽學”之禁起,朱熹罷祠落職,仍講學不輟。

黃幹於建陽潭溪建潭溪精舍,為其“講道著書之地”,亦為朱熹往來雲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憂,黃幹奔喪福州北郊長箕嶺,築墓廬講學,從者甚眾。

慶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黃幹收《禮書》底本,補輯成之;並手書與他訣別道:“吾道之托在此,吾無憾矣。”朱熹病逝,黃幹守喪三年畢。

調監嘉興石門酒庫,揭露庫吏勾結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賣,反而自賣私酒之行徑。嘉定元年(1208)黃幹力主“壯國勢而消外侮”。

先後任江西臨川令、新淦令及安徽豐安軍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漢陽軍,面對嚴重旱災,籌集賑荒米7萬餘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賑糶,活者萬家。

嘉定十年(1217)調知安慶府,親自督修郡城,備戰守,保障安慶境內不受金兵侵擾,當地士民稱贊道:“不殘於寇,不滔於水,生汝者黃父也。”次年,講學江西白鹿洞書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專事講學,弟子日盛,編禮著書,孜孜不倦。病逝後,於紹定六年(1233)詔贈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賜謚“文肅”,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齋書院紀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從祀於孔廟,又在府學裏建黃勉齋祠。

著有《朱熹行狀》《勉齋集》《書傳》《易解》《孝經本旨》《四書通釋》《儀禮通解》等。4、專。

2. 宋人有得玉者全文翻譯

宋國有個人得了壹塊玉石,便把它獻給自己尊敬的齊國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獻玉石的人說:“我給玉匠看了,玉匠說這是塊寶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寶,妳把玉石當作寶。如果妳把玉石給了我,我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還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寶。”子罕最終也沒有要那塊寶玉。所以宋國的長者說: “子罕不是沒有寶貝,而是他的寶貝與眾不同啊。要是把百金與黃鸝鳥給壹個嬰兒選,他肯定要黃鸝鳥;把和氏之璧和百金給壹個鄙俗的人選,他必取百金;把和氏之璧和有關道德的至理名言給賢者選,賢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識越精深,他的抉擇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會去獲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華就是最精華的東西啊。

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的超過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壹個人的知識越精深,壹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裏的知識壹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總而言之就是壹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裏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貪官就是智商高品德底下,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3. 文言文 居大不易 翻譯

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

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又有什麽難的?我前面說的話只是兒戲罷了!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詩人十六歲到長安赴試,拜訪著名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詼諧幽默地說:“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閱得《賦得離離原上草》中“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驚奇,拍案叫絕,馬上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從此,白居易詩名大振。

4. 高念東為人文言文翻譯

高念東少宰家居時,夏月獨行郊外,於堤邊柳陰中乘涼,壹人車載瓦器抵堤下,屢擁不得上,招公挽其車,公欣然從之。適縣尉張蓋至,驚曰:“此高公,何乃爾?”公笑而去。

達官遣役來候公,公方與群兒浴河內,役亦就浴,呼公為洗背,問高侍郎家何在,壹兒笑指公曰:“此即是。”役於水中跪謝,公亦於水中答之。

——高念東以少宰職位而在家裏居住時,夏天獨自在郊外行走,於堤邊柳陰中乘涼時,見壹個推車的人車上載滿了陶器來到河堤下,幾次往上拱都沒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東拉車,高念東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恰恰縣尉張蓋這時候來了,吃驚地說:“這麽高身份的人,為何做這種事?”高念東笑壹笑走了。

壹個大官派遣差役來看望高念東,高念東正與壹群小孩兒在河裏洗澡,這個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東幫著搓背,並問高侍郎的家在哪裏,壹個小孩兒笑著指高念東說:“這就是的。”差役嚇得在水中下跪請罪,高念東也在水中應答他。

5.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

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

6. 王子晉文言文

王子晉:是周靈王姬泄心的太子,生性好道。

他雖貴為太子,卻寂寞寡欲。周靈王二十二年,王子晉遊於伊水和洛水,遇到道士浮丘公,隨上嵩山修道。幾十年後七月七日,王子晉乘白鶴升天而去,遠近可見,人們說:“王子登仙。”

曾勸周靈王說:“佐饔者嘗焉,佐鬥者傷焉”。“佐饔得嘗”,是說助人為善,會得好報。

據說,他為勸止周靈王不要決洛河之水,這樣雖然會防止洪水沖決宮殿,但卻會使洛陽百姓生靈塗炭。其諫言使父皇大為震怒,將他貶為庶人,因此憂郁成疾,16歲就死了。百姓感其恩德,就以平時的稱呼"王子",做為他的姓氏,從此,他的後人(古人早婚早育)就以"王"為姓,這就是王姓的起源,僅為壹種說法,並不敢說是絕對。

其長子王榮,字敬宗,以字行,為司徒,居太原,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為太原王氏之祖。其次子早亡,雖有名諱,可能是後人所加,不可信。

7. 文言文翻譯牛弘傳

牛弘;字裏仁;安定人。

長大後;容貌偉岸;生性寬厚;喜歡學習;學識淵博。開皇初年;升任散騎常侍、秘書監的官職。

牛弘因為典籍大多遺失流散;上表朝廷;請采取措施鼓勵民間獻書;皇上采納了他的建議。開皇三年;擔任禮部尚書;奉皇命編撰《五禮》壹書;刻成壹百卷;流行於當世。

當時楊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唯獨見了牛弘總是改變態度;變得恭敬起來。楊素準備帶兵去攻打突厥;臨行前到太常府與牛弘道別。

牛弘送楊素到中門就停止不繼續送;楊素說:“我作為大將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來敘別;為何送這麽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著揖並往後退。楊素笑著說:“奇章公可以說妳的智力別人比得上;而妳的愚蠢別人卻比不上。”

牛弘也不放在心上。 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將軍的職位;並任命他為吏部尚書。

當時隋高祖又讓牛弘同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崔子發等人壹起召集各位儒生;討論新的禮法等級差別和輕重程度。牛弘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

仁壽二年;獻皇後駕崩;三公以至以下的人都不能確定喪禮的儀式和規模;楊素對牛弘說:“妳學識淵博;現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妳;今天的事情;由妳來決斷。”牛弘壹點也不推辭;很短的時間內;喪禮的儀式都定好了;都有舊例;牛弘在吏部;他選拔和推舉人才;以品德修行為第壹位;然後才是文章才能;要務在於慎重。

雖有所緩;他所選拔推舉的人;很多都很稱職。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銳機敏聰慧;清廉謹慎超過了壹般的人;然而爽朗英俊有余;行為有些放蕩不羈;當時的官員因此而懷疑他。

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質;竭盡全力重用他;隋朝選拔推舉的官員;他是最突出的壹個。當時的輿論都佩服牛弘見識之深遠。

大業三年;跟從皇帝拜祭恒山;祭壇禮器祭祀時用的祭品;都由牛弘定奪。回來取道太行山;隋煬帝曾經還把他引進內帳;賜他與皇後同席喝酒吃飯。

他受到的禮遇就像這樣隆重。牛弘對他的兒子們說:“我受到皇上特別優厚的待遇;承受的恩寵如此之深;妳們這些子孫;應該忠誠敬重自立。

以報答皇上如此濃厚的恩寵。”大業六年。

死於江郡郡;時年六十六歲。皇上悲傷憐惜他;賜給很多的東西。

牛弘在當時非常榮耀;並很受恩寵;可是所坐的車馬和所穿的衣服卻樸素儉樸。事奉皇上極盡禮節;對待下屬非常仁愛;說話謹慎做事敏捷。

吏臣說:牛弘深好古代典籍;憑學問出眾而出任官職;有淡泊高雅的風範;懷有寬厚高遠的胸襟;采納古代帝王的優點和缺點;編成了當時稱頌的典章;就連漢代的叔孫也不能超過他。在位三十多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自己的操守。

處在澄境之中不顯得清澄;處在濁境之中也不會變得汙濁;可以說是壹位大雅的君子啊。

8. 翻譯古文識途老馬

原文

齊桓公伐山戎,道孤竹國,前阻水,淺深不可測。夜黑迷失道,管仲曰:“老馬善識途。”放老馬於前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不難於師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

春秋時,管仲和隰朋有壹次隨齊桓公遠征孤竹國,凱旋歸國時,夜晚行軍竟然迷路,不能前進。管仲說:“老馬識途。”於是放開老戰馬,讓它自由往前走,全軍跟在它的後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齊國的大道。

在行經山區時,軍中已沒有多余的儲水。隰朋說:“螞蟻冬天時在山南築窩,夏天在山北營巢,在蟻窩壹寸遠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湧出地泉。

以管仲的聖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馬和螞蟻為師,現在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