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政績有很多,興辦淮軍,抗擊太平天國,這都是李鴻章壹生的亮點,而李鴻章壹生汙點更多,馬關條約,辛醜條約,都是在李鴻章的主持之下簽署的,可以說這兩個條約,讓李鴻章背盡了黑鍋。
1901年,李鴻章在屈辱中辭世。這位晚清顯赫壹時的人物,身前和身後都遭詬病。在他死後壹百多年的今天,人們對他的評價仍是毀譽不壹。毀之者往往總是把李鴻章和中國近代歷史上壹些屈辱性的事件聯系在壹起,諸如甲午海戰的失利,《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的簽訂等等,由於對這些事件負有直接責任,他不可避免地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進而成了某種國家落後的象征,是“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典型代表;譽之者認為,李鴻章是近代中國的壹位“愛國者”,是“晚清近代化事業的主要開創者”,是“壹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
李鴻章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正處在壹個前所未有的大轉型時期。而這樣壹個過程,又是在中國被動落後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用鴉片和洋槍大炮軍艦,逼迫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的。正是在這樣壹個大變局當中,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中國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說法和方案,試圖尋找出壹條強國富民的理想道路。
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國內太平天國運動,壹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從清王朝統治集團的高層產生出來。他們接過傳統儒家經世致用的旗幟,提倡和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挽封建末世的狂瀾於既倒。所以,這樣的壹個改革派,也可以稱之為封建統治的“補天派”,因為他們雖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層面上,無法觸動封建社會體制的根本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