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並發落到籠場,壹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聚落千萬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縈、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壹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壹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忽忽,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壹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壹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壹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這壹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註”的窠臼,發揮了獨立思考,尋求人性解放。他在龍場附近的壹個小山洞裏“玩易”,在沈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燥轉壹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壹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起猛烈轟擊。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度過了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鬥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壹個詩句,用以懷念和贊頌三國時的諸葛亮。如今,這壹詩句卻成了後人對他的贊譽與緬懷。這龍岡,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這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聖地”。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地。
王陽明壹生中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在這裏傳習了第壹批王學弟子,在他的《鎮遠旅邸書紮》中提到陳宗魯、湯伯元等16人。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實際上也是在龍岡形成的,開山之作就是《龍場生問答》與《教條示龍場諸生》。王陽明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書院,貴州的龍岡書院、江西的濂溪書院和浙江的稽山書院,便構成了王學傳播的主要路線。
王陽明壹生中寫過許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範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壹篇是千古不磨的《瘞旅文》,激情所致,壹氣呵成,哀吏目客死他鄉的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抒發憂郁憤懣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後莫不黯然垂淚。另壹篇是《象祠記》,這是受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之托而寫的,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在貴州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貴州人對他的感情卻十分深厚。在修文陽明洞,有彜族土司安國亨的題字,大書“陽明先生遺愛處”。這“遺愛”,是無限的愛,是永恒的愛,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與安亙慰》的兩封書信表達了他與少數民族之間情真意深,永誌難忘。他所寫的《居夷詩》百余首,還有《玩易窩記》、《何陋軒記》、《君子亭記》、《賓陽堂記》,記述了他在貴州期間的心跡,是王陽明思想轉變的歷史見證。他開啟了貴州自由講學之風,以後的文明書院、正學書院、陽明書院、南阜書院、學古書院都繼承了這壹傳統,對貴州的教育與思想有著深遠影響。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巨人,在修文陽明洞,在貴陽扶風山,都建起了王文成公祠,如今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陽明園。王陽明是壹個了不起的歷史文化名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絕頂”,此即所謂“真三不朽”、“兼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