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比喻知識短淺的文言文

比喻知識短淺的文言文

1. 本人急需是十篇短淺的文言文小故事

歐陽修苦讀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裏壹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壹塊金子。

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麽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壹次,管寧和華歆坐在壹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妳不是我的朋友啊。”

壹、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

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翻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

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壹旁端蠟燭的仆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壹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誌地寫信,嘴裏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裏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

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

子罕道:“妳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妳這塊玉,妳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麽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萬歷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

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

使之彈,工即鼓前曲壹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壹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

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

詹乃從竟學,壹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歷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擡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

叫來問他:“妳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壹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

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壹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裏掛在擔頭,於是請讓看看。

聽他彈奏,心裏很高興,於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

又說:“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舉於是跟著木工學琴,學完以後,當時的琴師沒有壹個能比得上他。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壹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麽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

2. 壹句形容人誌向各不同的文言文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又見《莊子·內篇·逍遙遊》,意思是燕雀怎麽能知道鴻鵠的遠大誌向,比喻平凡的人哪裏知道英雄人物的誌向。

出處:

《史記·卷三十六·陳涉世家》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1-2]

譯文

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壹起被雇傭耕地。(有壹天)陳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憤慨嘆息了很久,說:“如果(有朝壹日我們誰)富貴了,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雇工們笑著回答說:"妳是個被雇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涉長嘆壹聲說:"唉,燕雀怎麽知道鴻鵠的誌向呢!"

註釋

少:年輕的時候。

嘗:曾經。

傭耕:被雇傭去給人耕地。傭,被雇傭勞動。

之:動詞,去、往。

與:介詞,和、同。

輟:停止。

壟(lǒng):田埂。

悵:失望。

恨:嘆恨。

悵恨:因失望而嘆恨。

茍:倘若,如果。

無:不要。

而:連詞,前壹部分修飾後壹部分,表示狀態。

應:回答。

若:代詞,妳,指陳勝。

為:擔任。

太息:長嘆

嗟(jiē)乎:相當於感嘆詞“唉”。

安:怎麽。

燕雀:麻雀,這裏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鴻鵠:天鵝,這裏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莊子·內篇·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

譯文

蟬與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樹枝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落在地上,為什麽要那麽費勁地高飛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帶上壹日之糧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裏之外去,要用壹整夜時間搗米準備幹糧。到千裏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這兩個小東西又知道什麽呢?

3. 比喻壹個人目光短淺的詩句

1、

壹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壹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兩粒小小的豆子塞住了耳朵,就連雷聲也聽不見了。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面的或根本的問題。

2、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戰國·莊周《莊子·遭遙遊》。朝菌:壹種菌類植物,傳說見太陽就死。晦朔:指早晚。蟪(huì惠)蛄:壹種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這兩句大意是:早晨生出的菌類不到夜裏就死去,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什麽是黑夜和黎明;蟪蛄只能活兩季,所以它根本不知道壹年的春與秋。戰國·莊子以朝菌、蟪蛄作比喻,說明壽命短暫則見聞有限。現在可用來嘲諷某些人目光短淺、弧陋寡聞。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遭遙遊》

4. 形容人見識短淺 的話

夏蟲不可以語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見識短淺。

矮人觀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白面儒生: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不學無識:指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獨學寡聞: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短見薄識:指見識短淺。

燕雀之見:比喻淺薄的見識。

壹般見識:平常的見識。表示不要跟知識低、修養差的人爭論,說“不要跟他壹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