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壹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壹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余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壹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雲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壹個頗有情趣的兄弟***樂的場面,從而把“***樂而缺壹”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余味無窮了。
[出處]
唐詩三百首,全唐詩:卷128_70 姜葆夫、韋良成選註《常用古詩》
詩經·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壹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貝鳥},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 ,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壹之日於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豣,獻豣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艹奧},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阻。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陜西旬邑縣、邠縣壹帶)的奴隸所做的詩歌。可能是因詩長,年代久遠,有某些錯簡的地方,但基本次序還是清楚的。全詩八章,每章各十壹句,基本上是按季節的先後,逐年逐月地來寫男女奴隸們的勞動和生活的。這首詩按時序敘事,很象是壹首農歷詩,類似後世民歌中的四季調或十二月歌。但由於它所敘述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奴隸們壹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境遇,所以應把它看作是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
第壹章總括全詩,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將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們去做,以備禦冬。十壹月天氣寒冷了,北風刮在物體上,發出觱發的聲響。十二月寒風“栗烈”,是壹年最冷的時刻。而我們這些奴隸沒有禦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過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過去了,正月裏我們開始修理農具。二月裏舉足下田,開始耕種。壯夫們在田裏幹著重活,女人和小孩們則承擔著送飯的任務。看著我們這樣賣力的勞動,那些奴隸主派來的農官感到很高興。
第二章,寫婦女們的采桑勞動。春天來了,開始暖和了,黃鶯兒歡快地歌唱著。婦女們挎著深筐子,沿著桑間的小路,去采摘飼蠶用的嫩桑葉。春天晝長,婦女們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碩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葉。可是,婦女們突然悲傷起來了,因為她們看見貴族公子正朝這邊走來,害怕被擄去而遭淩辱。末句反映了當時貴族蠻橫的真實情況。
第三章,寫婦女們的蠶桑紡織之事,並指出這是為貴族階級做衣裳用的。蠶月即三月,三月開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遠揚的枝條,然後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葉。七月伯勞鳥咕咕地叫著,仿佛在告訴人們後半年開始了,於是,八月裏婦女們就動手紡織了。紡織品染著不同的顏色,有黑紅色的,有黃色的,而最鮮亮的是朱紅色的。可惜這些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貴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寫農事既畢,奴隸們還是為統治者獵取野獸。四月裏遠誌結子了,五月裏蟬兒鳴唱著。八月裏作物開始收成,十月樹木紛紛落葉。十壹月開始出外射獵,以取狐貉皮來給公子做冬衣。十二月聲勢更浩大,集合起眾人繼續田獵。射得的獵物,小獸歸奴隸們所有,大獸得獻給統治者。
第五章,寫壹年將盡,奴隸們為自己收拾屋子準備過冬。五月裏蝗蟲動股起飛,六月裏紡織娘鼓翅發聲。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戶,由戶入床下,鳴聲愈來愈近,而天也愈來愈冷了。這時把屋裏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後用煙熏老鼠,把它趕出屋裏;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門縫用泥塗上,以防寒冷的北風。感嘆我們和老婆孩子,往往農忙時就露宿在場上,到了冬日,天寒事畢,才正式回到房屋裏來。
第六章,寫奴隸們除農業外,還得從事各種副業勞動,以供統治者享用。同時,七月裏還得采摘瓜類,八月裏收取葫蘆,九月裏拾取芝麻,把這些都交給統治者。農奴們不夠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來養活自己。
第七章,寫奴隸們農事完畢,還要為統治者修蓋房屋。九月裏修好打糧場,十月裏納糧入倉庫。不論是先熟的作物,還是後熟的作物,是谷類,還是麻類,都得聚集起來送進貴族的倉庫。收完莊稼之後,就去為貴族們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來搓繩子。等到替貴族們把住宅修好了,奴隸們又快到了春播的時候了。
第八章,寫壹年辛苦之後,還要大辦酒宴,為統治者慶賀祝壽。十二月去鑿冰,正月裏藏入冰窖,以供來年夏天統治者消暑之用。等到農事已畢,打谷場已清掃幹凈,就大殺羔羊,大辦酒宴,還得舉著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統治者萬壽無疆。
《七月》這首長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古代奴隸社會階級壓迫的圖畫。男女奴隸們壹年到頭無休止的勞動,結果都被貴族們剝奪得壹幹二凈。讀著這悲歌式的詩篇,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壹位被壓迫的老年奴隸,面對面地向人們敘說著自己的生活境況,傾訴著血淚斑斑的歷史。他對於自家和鄰居們年復壹年繁重勞動,苦難生活,傾訴得那麽周全,那麽悲切,雖然不敢流露出強烈的憤懣感情,但在傾訴中不時地夾雜著怨嘆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實來揭露奴隸主的罪惡和殘酷。這些奴隸們雖然暫時懾於奴隸主的淫威,精神呈現出麻木狀態,但總有壹天他們會怒吼起來,把積壓在胸中的憤懣象火山似的噴泄出來。
此詩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全篇圍繞著壹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壹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詞淒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著壹部沈重的歷史。但值得我們熟加體味的是,這首詩的哀哀訴苦的同時,也表現了壹定的清醒的階級意識。“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取彼狐貍,為公子裘。”“獻豣於公”,“上入執宮功”等,都表現了奴隸們對貴族不勞而食、蠻橫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現階級壓迫時,詩篇還采用了對比的描寫來昭示,比如:奴隸們在辛勤勞動,而“田畯至喜”,苦與樂的對比;奴隸們無衣無褐,卻在為“公子裳”,“為公子裘”,冷與暖的對比;“言私其豵,獻豣於公,”少與多的對比等,這種描寫,是在有意識地揭示階級壓迫的不平等。另外,詩篇善於抓住各種物候的特征,來表現節令的演變,使全詩充滿了自然風光和強烈的鄉土氣秘。特別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蟲的鳴叫和蟋蟀的避寒遷徙,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季節變遷的過程。這幾句沒有壹個“寒”字,但卻讓我們感受到天氣在壹天天地變冷,以至於寒氣逼人了。這種手法在《七月》中應用得很普遍,再如:“壹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用風聲的愈演愈烈來顯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動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這詩寫壹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壹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壹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壹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壹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壹,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壹下壹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麽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壹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系在壹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樂遊原
李商隱
向 晚 意 不 適,
驅 車 登 古 原。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註釋]
1.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壹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也就是說,樂遊原本名“樂遊苑”,漢宣帝第壹個皇後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誌》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遊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遊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壹。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2. 不適:不悅, 不快。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壹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這是壹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誌。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壹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 ,
春風送暖入屠蘇 。
千門萬戶曈曈日 ,
總把新桃換舊符 。
簡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壹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壹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壹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詩人。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省)人。作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詩作,以反映政治、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為主。詩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轉向描寫閑適生活,詩風追求清新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