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
壹、評點
1936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旗旗十萬斬閻羅。
首章追憶往昔,從先死者發想,創業未成,死而不已。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境界與此類似。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英雄主義氣概在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
詩前小序,交待寫作背景及緣由。
“旋圍解”說明小序是補寫的。
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次章頭懸國門,末章取義成仁,皆由“斷頭”二字起。
“創業”壹句回首平生,表情無限。此二句實寫,以下轉為虛寫。
“旌旗”借指部隊,“閻羅”借指反動勢力。此二句表現了“視死如歸”的氣概,死了鬥誌猶存,其精神足以驚天也,泣鬼神。“斬”字力度強,速度快,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聲調猛烈高亢,筆力千鈞。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次章面對當日,叮嚀後死者:奮勇殺敵。與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異曲同工。
“烽煙”借指戰爭。
“此頭須向國門懸”壹句引用汪精衛《獄中雜感》成句。頭懸國門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眼懸國門之典故,意為死不瞑目。忠誠可鑒。
“飛來”,輕快,歡欣,聯翩而至。紙錢祭死者原為具民族色彩的行為方式。以捷報當紙錢來抒寫將軍的願望,壯而不悲。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末章思緒馳向未來,宣言甘為信仰獻身,預言革命必將勝利。此章與裴多菲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相得益彰,可互為參照進行閱讀。
主動獻身,心無貳誌。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與前兩章“百戰多”“烽煙正十年”相呼應。“應有涯”表明對戰爭的態度:“應該結束了。”
“取義成仁”,語出《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義。”最後壹句勾勒革命勝利後的美景,是向往,亦是“取義成仁”的必然結果。
二、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壹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誌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並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三、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壹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壹)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三)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壹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