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揭陽建築的歷史與文化

揭陽建築的歷史與文化

宋元時期,潮州又稱“三陽”——海陽、潮陽、揭陽三縣合稱,秦漢時三陽的疆域為揭陽郡。在宋元時期,潮州被稱為“三陽”,意為“保存過去”。

壹個沒有歷史的地方是膚淺的。所以“生於八代衰亡”的韓愈,因為用佛骨諫而貶謫潮州時,始終不忘打上揭陽的烙印,隨時可以展現潮州的歷史。每當他寫到潮州,多以揭陽代替,如“我遷揭陽,妳先住揭陽”“揭陽去北京,那裏有壹萬多裏”。唐宋其他文人為了表示對潮州的尊重和敬仰,稱之為揭陽。如宋初景德鎮海陽知府錢曄所作的《何錦城山詩》,以“畫高低簇,深映揭陽城”為開頭;廣東轉運與寧之間的副使徐延先,“望遠亭於金山”,第壹句也是“揭陽府望南”還有王安石。在《送別陸潮州使》中,揭陽兩次代替潮州出現:“居揭陽”和“陸遣其至揭陽”。

北宋著名詩人梅直接提到了揭陽樓。在《見胡都官知潮州》中,他回顧了“揭陽郡從昔,推韓侯從刺史”。最後,他勉勵胡為潮州多做貢獻,讓後人尊敬和懷念他。用“尋聖賢蹤跡,書在揭陽樓上”來表達。

在漢代的未央宮裏,有壹座巍峨的麒麟閣。漢元帝宣帝曾下令在亭子的墻壁上繪制包括霍光在內的11位英雄的畫像,以表揚他們的成就。南宋詩人陳《沁園春》丁酉《感懷往事》比喻:“麒麟閣,何以不救活人,不畫儒冠?“從這裏可以知道,古代標誌性的亭臺樓閣,往往是聖賢事跡展露的地方。在梅的詩中,“尋聖賢之跡,寫在揭陽樓”就是揭陽樓這壹功能的啟示。

揭陽樓,以揭陽的輝煌經歷,韓愈創造的歷史事件,梅的廣博輪廓,在歷史上久負盛名。通過以上三個因素,可以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