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主要事跡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壹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誌》記載曹操的遠祖(實為養祖父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
曹家與夏侯家有密切關系,“夏侯、曹氏,世為婚姻。”關於曹嵩的家世,沒有確切說法,《三國誌》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註《三國誌》中引用的《曹瞞傳》記載,曹嵩本姓夏侯,後來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曹操實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壹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曹騰有可能過繼子侄作為養子。此兩說均無確切證據支持。
2.曹操獻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須棄袍——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
4.割發代袍——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壹只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壹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壹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麽,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壹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壹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余萬並男女百余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壹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派系的同盟軍,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是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袁紹,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
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暴躁引發的殘忍嗜殺,使其殘忍本性爆發。
興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二、文學事跡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壹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裏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裏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余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壹代梟雄,縱風光壹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裏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沈郁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壹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擴展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壹了中國北方,並實行壹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壹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壹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誌》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壹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麽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註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