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很美,最美的是它是客家歷史文化的壹朵奇葩——建於唐代的汀州古城墻,全長4119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根據歷史資料
記載:汀州古城墻建於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宋誌平三年(公元1066年)建成5裏多,濠池開6門。明嘉靖四十年
後(公元1561年)建縣城,開七門;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擴建完畢,撤府城,留城門10座,總長8余裏。汀州古城墻以下
繼承了北方中原城墻的基本風格,又具有客家文化的特色。北方的古城墻大多建在遼闊的平川,方方正正,氣勢磅礴;汀州古城墻光滑。
依山而建,從臥龍山頂的金沙寺兩翼蜿蜒下山,環抱全城,與汀江交匯,如虎坐龍蟠,宛如“觀音掛珠”,是世界罕見的人文景觀。
。青山綠水城墻融為壹體。“觀音掛珠”,觀音指的是市內最高的地方臥龍山。山上林木茂密,松濤陣陣,曲徑幽幽。這是汀州的壹座“名山”。
時至今日,每年的春節正月,汀州八縣的人都會成群結隊地來到臥龍山頂的金沙寺祭拜,真是“雄偉的臥龍山,濃郁的客家情懷”。抗日戰爭期間,國際
朋友艾黎(Rewi alley)在長汀縣多次遊覽臥龍山,遊覽古城墻,漫步汀江。他感慨道,“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鎮,壹個是湖南的鳳凰,壹個是福建的長汀。
。"
汀州古城墻很美,但幾千年過去了,有些城段已經毀壞荒蕪,只能唱歷史歌曲。然而幸運的是,2002年12月,他退役了。
老幹部遊張兵聯系了39位退休老同誌。他雄心勃勃,願意做出貢獻。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他提出發揮民間力量,修復汀州古城墻。
成立了“汀州古城墻文物古跡修復協會”。他們不分年齡,廣泛發動群眾,四處奔走呼號,籌集資金,得到了楊成武、塗等老廷極將領和國內。
仁人誌士的全力支持。汀州古城墻的修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2003年10月18日開始的城墻修復工程,歷時四年,耗資25。
1萬元,* * *修復了1551米古城墻、朝天門塔、金庸門、東經蕭墅、西聽松,開放了龍潭公園;1993年與縣政府壹起
花費數百萬修復了從五通橋到龍潭的369米老城墻和2002年由五通橋塔、李春、龍潭烽火臺、林春華先生等六人修復的臥龍山金沙。
廟東側古城墻103米,古城墻總長2023米。
“東橋蕭墅”烽火臺巍然屹立在臥龍山東側的嶺頭。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如果找出乾隆十七年編纂的《汀州府誌》,就可以知道這個驛站的原名。
“東亭”元末毀於戰亂;明朝太守唐韓石重修,題“蕭墅”,清朝汀州知府王廷倫又重修,取陶金圓明“登高東蕭墅”之意,改題為“
東蕭”,可見已經很久了。古人給它取名,大概是站在這個舞臺上,意思是“大悲大喜,嘯天高。"
沿“東翹舒緩”,是唐朝大歷年遷周時修建的古城門。明洪武四年,塔——朝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為主體建築。
站在城門的高臺上,層層飛檐,高聳高柱,蔚為壯觀。但由於歷史原因,該塔損毀嚴重。2006年5月,修復協會開始修復,歷時近壹年。
,翻新過。登上古城塔,遠眺四周,只見邦定河附近的朝天門城樓倚臥龍山,左接“東翹舒緩”,右接“雲香閣”,成為古城汀州之東。
面對三個景點,白天可以將半城井盡收眼底,晚上可以看到萬家燈火。朝天門1000多年了,這麽長的古城門,無論是在閩西,在福建,在江南也有。
罕見。朝天門上有雲香閣,是顧婷地區八大名勝之壹。城與亭融為壹體,閣樓矗立在汀江之畔的龍潭公園,這裏怪石嶙峋,幽洞幽潭。
、古樹、雲霧融為壹體的景觀,為紀念南宋長汀縣令宋慈(大宋時為刑官),紀念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而建於
清康熙年間,供奉大學者朱的“紫陽殿”,歷史文化積澱豐厚,令遊人流連忘返。
與“東翹舒緩”相對應的是,臥龍山西側的山脊上,正在天津經商的五位鄉村聖賢蘭玉奎、昆仲捐資五萬元重修烽火臺,被稱為“西聽松濤”。和“東橋”
蕭墅的“壹東壹西,壹動壹靜,壹放壹隱”,和諧地映成意趣,這也是明代大都督唐的雅屬。在平臺上,不僅能聽到陣陣松濤,還能俯瞰對面西山下的建築。
氣勢磅礴的長汀火車站建成,壹條條巨龍翻山越嶺,來回馳騁。還可以看到寬闊壯觀的龍昌高速連接線,還可以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
正在修復的汀州古城墻真是美麗壯觀。遊客來這裏參觀很高興妳來了。難怪長汀縣能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和中國縣域旅遊網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