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州文言文閱讀答案

蘇州文言文閱讀答案

1. 《虎丘(節選)》文言文閱讀答案

虎丘記

(1)虎丘去城可六七裏,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譯文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裏,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巖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壹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壹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壹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壹簫,壹寸管,壹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淩亂,則簫板亦不復用,壹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壹字,幾盡壹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譯文每到這壹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邊,用墊子擺上酒,席地而坐。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裏盛的酒如雲彩壹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麽)。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壹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壹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壹只簫,壹只笛,壹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壹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壹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發絲,直沖雲霄。每唱壹字,差不多要壹刻時間。飛鳥仿佛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3)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山名)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壹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譯文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巖石像刀削的壹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幾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裏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壹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裏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4)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譯文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壹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壹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現在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2. 第壹次到蘇州 閱讀答案

第壹次到蘇州①關於心靈之鄉何處,常常不敢肯定,只記得壹見蘇州,便宛如舊識。

②第壹次到蘇州,是隨了父親壹道。本來以為讀大學了,應該可以自己獨自出這趟遠門,可是終於遂了母親的執著。

父親因為幾十年前在蘇州讀的師範,也隱隱地有故地重遊的心事,就壹起上了路。③到學校的當天我就出了壹個洋相。

傍晚帶父親剛踏進人聲鼎沸的餐廳,我就在剛拖過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壹跤,手中的飯盒摔得老遠。連忙爬起來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盡了雙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飯和父親壹起吃起來。

飯是我愛吃的米飯,菜則是壹律的糖醋口味(這樣的夥食我壹吃就是四年)。吃飯的時候我壹直低著頭,偶爾擡眼看看對面靜靜地坐著吃飯的父親,卻是居家壹樣的坦然。

我知道這是父親曾經呆過的蘇州,又是他的兒子將要生活多年的蘇州,壹定是很有些感觸的吧!從接到來自蘇州的大學錄取通知,父親竟然從來沒有和我談起過這個他壹度相當熟悉的城市。這始終讓我感到非常疑惑,難道父親的記憶中,於蘇州竟是沒有壹點印象了嗎?④第二天正式報到,結束後我就陪父親往教學樓那個方向散步。

從宿舍到教學樓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間還有很大壹片溝壑起伏的農田。巧的是靠近路邊,有壹個長滿雜草浮萍和寥寥幾株蓮藕的水塘。

塘看來很少有人清過,水是那種看起來很臟的深綠,酷熱中發出濃濃的臭味。那天我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壹個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褲腿卷得老高,從池塘裏擔了深挖出的泥淤,赤著腳往旁邊的田裏去。

那是真正最好的綠肥。在九月的陽光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額頭上的褶皺和慢慢滾落的汗珠。

父親說:“蘇州人這麽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⑤我知道父親的意思。

這個素不相識的農人和我家鄉的爺爺輩叔叔輩壹樣辛勞而充實。他們將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壹個個豐年,在樸實而滿足的心底珍藏。

這塊土地的富庶與繁榮,從來就不曾少了這些史冊之外的人們。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壹下:不看文人看農人的蘇州,也正如我的家鄉壹樣親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將這裏當作了真正的家鄉。有同學來蘇州玩,總是會先來信,讓我責無旁貸地盡地主之誼。

朋友壹撥壹撥地來,我也就壹次壹次去車站等待,壹次壹次在虎丘與他們留影。⑦或暮春微雨,我便會溜去很近的怡園,門票不貴,園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遊人如織的喧囂,壹如自家庭院。

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時間,靜靜地讀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聲若夢,淅淅瀝瀝,“梨花落,杏花開,桃花謝,春已歸……”清音雅韻,如深閨伊人的壹聲清喟,霎時滌盡凡俗……⑧原來,我與蘇州,竟然是這樣壹見如故的。

(選自《蘇州雜誌》,有刪節)1.作者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聯系全文談談妳的理解。(3分)2.文中說“我知道這是父親曾經呆過的蘇州,又是他的兒子將要生活多年的蘇州,壹定是很有些感觸的吧!”,聯系上下文,分析父親對蘇州有怎樣的“感觸”。

( 3分)3.文中說“這始終讓我感到非常疑惑,難道父親的記憶中,於蘇州竟是沒有壹點印象了嗎?”請聯系上下文,簡要分析這句話的表達作用。(3分)4.作者是怎樣描寫散步時見到的素不相識的蘇州農人的?請把相應的句子找出來,並說說作者為何這樣描寫?(3分)5.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為何能很快就將蘇州“當作了真正的家鄉”並與蘇州“壹見如故”?(4分)答案:1.(2分)①與父親的表現形成對比,用自己的毛糙反襯了父親的坦然——蘇州人的坦然,蘇州人的性格。

這坦然可以理解為是蘇州打在父親靈魂上的深深烙印。(1分)②同時自己能吃苦的素質(摔了跤,不叫苦、不抱怨;飯菜不挑剔)與下文“蘇州人這麽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壹句中體現出的蘇州精神相照應,揭示了與蘇州壹見如故的深層原因。

2.(1分)父親說:“蘇州人這麽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這是父親對蘇州的最深感觸。

(2分)這句話深刻的把握住了蘇州這個城市繁榮的根本原因,這句話也道出了蘇州的城市精神。從中可見父親對蘇州有著深切的認識。

(基本意思對即可。)3.(1分)從結構上看,此句是過渡。

(2分)從內容上看,父親絕非對蘇州沒有印象。後來父親終於說出深有感觸的話語來,可見壹開始的沈默其實是意味深長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1分) “那天我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壹個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褲腿卷 得老高,從池塘裏擔了深挖出的泥淤,赤著腳往旁邊的田裏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綠肥。

在九月的陽光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額頭上的褶皺和慢慢滾落的汗珠。” (2 分)作者通過對素不相識的農人的描寫,展現了農人所具有的“辛勞而充實”“樸實而滿足”的品格,從而也揭示了蘇州繁榮和富庶的原因。

5.(1分)①父親希望“我”在蘇州讀大學期間,能把蘇州當作心靈之鄉,安下心來,用功苦讀。(2分)②父親希望“我”好好品悟蘇州,隨時捕捉蘇州人身上的閃光點,盡可能的把蘇州這個城市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轉化為自身成長的不竭動力,使心靈走向成熟。

(1分)③而這壹切又絕不是靠說教能達到目的的,因此父親才坦然的對待“我”的洋相,才在看到素不相識的農人時不失時機地對“我”進行啟發,使“我”很快就融。

3. 蘇州滄浪亭閱讀答案陳從周的

1、通讀全文,概括滄浪亭的建築特點2、細讀第1段說說滄浪亭與蘇州其他園林有什麽不同 3、第5段引用蘇子美的絕句,有什麽作用4、“滄浪亭是現存蘇州最古的園林”中“現存”可以去掉嗎?為什麽?5、第二段中“似隔非隔”和下面句中的“隔而不隔”所起的藝術效果相同嗎?為什麽?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旁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答案 1 外貌非屬封閉 式 是個面水園林,可是園內則以山為主,山水截然分園內園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際,欲斷還連 園林蒼古,在於樹老石拙,唯此園最為突出園多喬木修竹,2非封閉式 園外壹筆,妙手得之,壹水縈帶3表現園中圓林之美使人產生向往之情4 不能 現存其時間限定作用因為滄浪聽不可能是蘇州最早的圓林5相同 都是吸引遊人進壹步的遊玩欣賞 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4. 文言文況鐘知蘇州府答案

明況鐘以吏員事尚書呂震,尚書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後遷郎中,知蘇州府。

公初至府,佯不解事,諸吏抱案,環立請判。公顧左右問吏,吏所欲行止,公輒聽吏。

吏大喜,謂太守暗愚,易欺。越三日,公召諸吏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欲我行。

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

壹府大震,皆奉法。 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尚書奇其才 奇:____ (2)佯不解事 佯:____ (3)公顧左右問吏 顧: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分) 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

____________ 3、況鐘在蘇州府是怎樣治吏的?(2分) ___________ 4、結合本文說說況鐘是壹個怎樣的人?(3分) 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以為……奇(2)假裝 (3)看 2、當即下令打死幾個人,將屬僚中貪贓暴虐庸弱的全部罷斥。 3、況鐘深知蘇州官場的積弊,先是假裝愚鈍,聽任官吏行事,繼而拿出實據懲治了常規官吏 4、況鐘是壹個幹練、通達、充滿睿智,並能依法辦事,善於謀略駕駛屬下的清官。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小題1:C小題1:B小題1:D小題1:①七十二峰沈浸在湖中,則是國內的奇特景觀。

②如知縣確實是賢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澤而有光彩。③賢明的人對他所到過的地方,不獨使當地的人不忍心忘記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記那些當地人。

小題1:宜:應該。小題1:B項,連詞,“因為”/介詞,“通過”;A項,助詞“的”;C項,介詞,對;D項,轉折連詞,“卻”。

小題1:此題考查斷句,要根據文意斷句。“矣”是句末語氣詞。

小題1:①“沈浸其間”l分,判斷句1分,“海內”l分,句意通順l分②“誠”1分,“被”1分,“也”表判斷l分,語句通順l分③“於”1分,“所至”l分,“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1分,“他自己也不能忘記那些當地人”l分參考譯文吳縣和長洲,都在蘇州府境內,分別管理自己的地區。而蘇州府西邊的群山都在吳縣。

其中最高的有穹窿山、陽山、鄧尉山、西脊山和銅井山;而靈巖山是吳國的故宮所在地,還留存著有關西施的古跡。像虎丘、劍池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優美之處;而太湖水勢浩蕩,有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沈浸在湖中,則是國內的奇特景現。

我的同榜登科的朋友魏用晦君任吳縣知縣,還沒到三年,就因為成績列入優等而被調任給事中之職。魏君做知縣時對百娃有恩惠,百姓挽留他而未能如願;魏君也舍不得他的百姓。

因此有壹位熱心人畫了《吳山圖》贈給他。知縣對百姓來講確實很重要。

如知縣確實是賢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澤而有光彩;如知縣確實是昏庸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受其禍害而沾受恥辱。魏君對吳縣的山川,是增加光彩了。

將來我們吳縣百姓在山裏找壹處風景優美的佛寺、道觀上香祝禱他,這當然是應該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經離開吳縣了,為什麽還對吳縣的山川念念不忘呢?過去蘇東坡說韓琦離開黃州四十多年卻還想念它沒有忘記,甚至寫了思念黃州的詩,蘇東坡替黃州人把他的詩刻在石上。這使我領悟到:賢明的人對他所到過的地方,不獨使當地的人不忍心忘記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記那些當地人。

魏君至今已離開吳縣三年了。壹天,他和我同在內廳,拿出《吳山圖》來邊觀賞邊發出籲嘆,因而讓我為它寫篇記。

啊!魏君對我們吳縣有這般深厚的感情,我們吳縣人又怎麽能忘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