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市)。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壹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壹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壹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壹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闕裏(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遠祖為宋國貴族,殷王室後裔,因避亂而遷居魯國。父叔梁紇,是當時的壹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可能擔任過魯國陬邑的大夫。母顏氏,名征在。孔子的生年,《史記·孔子世家》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的生月生日,《史記》不載,《春秋·梁傳》記為“十月庚子”,公歷應為9月28日。
孔子三歲之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年輕時做過為人相禮、料理喪事的工作,也做過替人管理倉庫的“委吏”、看管牧場的“乘田”等他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胡能多鄙事。“(《論語·子罕》)青少年時代的家境不幸及生活的艱辛,使孔子早早地認識了人生。
孔子自敘“十五而誌於學”,自十五歲起開始明確了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統地從事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的學習。他學無常師,據說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好學而不厭,鄉人都贊其“博學”。“三十而立”,自三十歲開始獨立地參加社會政治生活,並且創辦了私學,收徒講學,顏淵、子路、冉伯牛、子貢、冉有等就是孔子較早的壹批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規模招收學生的教育家。私學的創設,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當時學術文化的下移,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
五十歲以後,孔子踏上了從政的道路。他曾在魯國擔任過中都宰、司空(主管工程建築)、司寇(主管司法刑獄)、相事(以相禮資格參加當時的國君會議)等。五十五歲時,因與當政者季桓子的政見不合,孔子棄官出走,帶著其弟子風塵仆仆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在諸侯面前遊說,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可結果是處處碰壁,顛沛而不得其誌。
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之後,孔子重回魯國,魯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起用。晚年從事教育活動之外,潛心於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七十三歲時,孔子因病逝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後,儒家學派在孔門弟子的傳播下迅速發展,孔子的地位也日益升高。從漢初開始,孔子就被尊為“為漢制法”的“素王”,即有王之道而無王之爵者。漢高祖劉邦去世的前壹年(前196),路經魯地,用羊豕三牲全備的“太牢”祭祠孔子(《漢書·高帝紀下》),從此開啟了歷代帝王尊孔和祭孔的先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在中國從此真正得以確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追謚為“褒成宣尼公”(《漢書·平帝紀》),這是歷代政府對孔子封謚之始。後來孔的封號不斷增加,如“文聖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萬世師表”等等。
孔子的思想學說對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社會政治理論、教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等都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於中華民族的***同文化和***同心理的形成、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裏有兩層俗話說錢是自然的天,如其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的這層意義的天道觀上,孔子還具有辯證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壹語中就論述了“行”、“生”與“逝”的辯證關系。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則是指具有人格意誌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類命運的賦予者,如其謂:“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孔子還相信“天命”的存在,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在人性問題上,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即先天的人性本來是相近的,但由於後天氣習染不同而使之懸殊。孔子敬重“天命”,但卻懷疑鬼神,他壹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壹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孔子對“仁”含義的解釋頗為寬泛而且多變,每次講解都不盡壹致。因為在他看來,“仁”是壹種主體的體驗及實踐問題,不必從要領上明確界定,也無需理論論證,他只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壹般認為“愛人”是“仁”的主旨,所謂“愛人”,積極地講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正》),消極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即“忠怒”這個“壹貫之道”。“仁”的出發點就是承認別人和自己是壹樣的人,它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孔子的“仁”人微言輕倫理思想,可以涵蓋壹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範,都從屬於“仁”。在如何實現“仁”即道德修養的功夫方面,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有能壹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裏仁》),意即主要是靠主體的自覺,不能光有主觀願望和動機,選擇道德行為的自由人人都有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或借口不去實踐“仁”。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即道德不僅要靠意誌,也需有情感,這是自覺性來源的心理基礎。
3、政治思想:“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體現,他反復主張“為國以禮”、“齊之以禮”、“約之以禮”。在“禮”與“仁”的關系上,孔子壹方面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義”,另壹方面又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孔子主張禮樂治國,便更突出以德治國,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說:“道之於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即認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決非刑罰所能達到的。孔子要求統治者必須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能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為政者本身正直後,才能在處理政事時做到公正。孔子還主張在政治上的“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則,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由“正名”出發,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認為,為政的理想目標應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為先。至於政治形式,孔子主張君主集權,但又反對個人獨載和大臣專政。
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孔子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學生,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證·述而》)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種身份的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即既能輔助統治者施政,同時也是“誌於道”、“謀於道”、能夠“喻義”、講求道德的人。正因為孔子以培養“君子”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對“家稼”、“學圃”這些具體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教育內容以“文、行、忠、信”所謂“四教”為主,其中“文”即指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的典籍,而“行、忠、信”都是屬於德育教育範圍內的。所用教材是經他整理過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後世所稱的“六經”,還有傳統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在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壹系列極有價值的思想,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敏而為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等等。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但後世壹般認為是他整理、刪修或編定了儒家的“六經”,盡管少數學者對此說法表示懷疑。為了教學上的需要,孔子陸續設置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門課程,還親自編訂了壹些課本。這些課本的材料都屬於古代文獻,孔子“信而好古”,因此基本上保留了這些文獻的史事內容與文字風格。當然,任何課本總會體現教育者的較多意圖,孔子正是依據自己的政治、哲學、倫理、藝術、歷史等觀點,對大量古代文獻進行篩選,然後才編成新的課本的。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門弟子集輯的《論語》中,《左傳》、《孟子》、《荀子》、《史記·孔子世家》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也較可靠。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
作品特色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壹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壹絲不茍。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
著名作品
《李晟碑》
《玄秘塔碑》
《苻嶙碑》
《金剛經》
《神策軍碑》
杜牧: 杜牧
杜牧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中文名: 杜牧
別名: 杜牧之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中國陜西
出生日期: 公元803年
逝世日期: 公元852年
職業: 文學 詩人
代表作品: 《阿房宮賦》;《遣懷》
代表作《阿房宮賦》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 杜牧
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編輯本段想象中
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 杜牧半身像
[1]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壹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帖大系》均有影印。
編輯本段文學成就
作品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壹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沈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註重辭采的壹面。這種重辭采的***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編輯本段作品壹覽
五律·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五律·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壹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五絕·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七絕·江南春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作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七絕·登紫工山 垂釣池邊見老翁,戲言與鶴赴紫工。 臨峰之上知堯存,可憐秦皇夢如虹。 七絕·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七絕·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七絕·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絕·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七絕·登樂遊原 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沈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七絕·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七絕·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七絕·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 《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畫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七絕·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壹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七絕·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七絕·鷺鷥 雪衣雪發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壹樹梨花落晚風。 七絕·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七絕·書懷 滿目青山未得過,鏡中無那鬢絲何。 只言旋老轉無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七絕·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七絕·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七絕·贈別 二首之壹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七絕·贈別 二首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七律·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借問酒家何處有》詩意畫
[2]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壹笛風。 惆悵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七律·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七律·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壹壹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菇米岸莓苔。 七律·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感懷詩壹首 時滄州用兵 高文會隋季,提劍徇天意。扶持萬代人,步驟三皇地。 聖雲繼之神,神仍用文治。德澤酌生靈,沈酣薰骨髓。 旄頭騎箕尾,風塵薊門起。胡兵殺漢兵,屍滿鹹陽市。 宣皇走豪傑,談笑開中否。[肅宗也。]蟠聯兩河間,燼萌終不彌。 號為精兵處,齊蔡燕趙魏。合環千裏疆,爭為壹家事。 逆子嫁虜孫,西鄰聘東裏。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 法制自作為,禮文爭僭擬。壓階螭鬥角,畫屋龍交尾。 署紙日替名,分財賞稱賜。刳隍欦萬尋,繚垣疊千雉。 誓將付孱孫,血絕然方已。九廟仗神靈,四海為輸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恥?韓彭不再生,英衛皆為鬼。 兇門爪牙輩,穰穰如兒戲。累聖但日籲,閫外將誰寄? 屯田數十萬,堤防常懾惴。急征赴軍須,厚賦資兇器。 因隳畫壹法,且逐隨時利。流品極蒙尨,網羅漸離弛。 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邈矣遠太平,蕭然盡煩費。 至於貞元末,風流恣綺靡。艱極泰循來,元和聖天子。 元和聖天子,英明湯武上。茅茨覆宮殿,封章綻帷帳。 伍旅拔雄兒,夢蔔庸真相。勃雲走轟霆,河南壹平蕩。 繼於長慶初,燕趙終舁強。攜妻負子來,北闕爭頓顙。 故老撫兒孫,爾生今有望。茹鯁喉尚隘,負重力未壯。 坐幄無奇兵,吞舟漏疏網。骨添薊垣沙,血漲滹沱浪。 祗雲徒有征,安能問無狀。壹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 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蒼然太行路,翦翦還榛莽。 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 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征。七十裏百裏,彼亦何嘗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蘇醒。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贈杜秋娘詩並序 杜秋娘,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後锜叛滅,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傅 姆,皇子壯,封漳王。鄭註用事,誣丞相欲去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長唱此辭。] 濞即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新寵,窈裊復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閑撚紫簫吹。[晉書:盜開涼州張駿冢,得紫玉簫。] 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紅粉羽林仗,獨賜辟邪旗。 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鹹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 雷音後車遠,事往落花時。燕禖得皇子,壯發綠緌緌。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虎睛珠絡褓,金盤犀鎮帷。 長楊射熊羆,武帳弄啞咿。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 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 壹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歸。 觚棱拂鬥極,回首尚遲遲。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 潼關識舊吏,吏發已如絲。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 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 寒衣壹匹素,夜借鄰人機。我昨金陵過,聞之為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