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龔自珍詩中意象所傳達的思想

龔自珍詩中意象所傳達的思想

? 龔自珍(1792- -1841), 初名自遇,小字阿珍,更名自珍,字理人、愛吾,號定庵,又名鞏祚、易簡,字定伯,別號羽涔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壹流”。龔自珍壹生中留下了數百首詩歌,系統地收錄在了詩集《己亥雜詩》之中。詩中善於運用特定的意象傳達了其憂國憂民意識,他以其超前的意識探視到當時社會中的種種瘡痍,憂患於國家安危。在那個故步自封的時代,龔自珍以其獨特的視角在清文學中站穩腳跟,梁啟超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文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壹時期。”可見龔自珍的文學影響力之大。

龔自珍善於創造意象,用意象來寄托其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龔詩詞中的意象與他所要表現的情感內容相呼應,有象征清王朝衰世的意象“秋氣”“暮靄”“夕陽”“黃葉”等;有表現龔自珍自我的意象,較為突出的是“劍”與“簫”,此外還有“花” “秋魂” “心”。龔自珍憑借其詩文中表達出來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批判意識在清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其用“眾人皆醉,惟我獨醒”式的詩文鞭撻著整個社會,因此本文將淺析龔自珍詩中運用的典型意向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 自古文人多具憂患意識,從國家命運到個體安危,很多文人兼具火眼金睛,在時代的荊藜中找尋出路”。當金人南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時有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當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中時,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還有本文章所探討的龔自珍的“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材”;曹植“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陶淵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王昌齡“仗劍行千裏,微軀敢壹言”…詩人們把憂國憂民的意識反映在詩作中,他們把眼中所見得意象融於中,借物抒情。龔自珍的詩作中也融入了很多意象,他用特定的意象抒己之誌。在龔自珍詩文中,他集傳統詩作中常見的物來塑造意象,例如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風雨、雷電、夕陽、、落花,生活中的燈火、簫劍等。這些常見意象融進了他的獨特感情和生活體驗,他賦予這些意象特定的意義,在暮靄迷離的年代深入人心。

壹、拯救亂世,變法圖存

? 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開山鼻祖。他清醒地意識到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他批判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揭露封建社會沒落趨勢、呼籲變法圖存。《已亥雜詩》中“九州生氣恃風雪,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材。”壹針見血的揭露社會弊病,指出了要改變當前這種腐朽的社會狀態,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意在警醒世人要經歷社會變革運動,才能讓國家繼續保存。封建制度有其弊端,要順應時代的洪流。詩中有“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些壯闊的的主觀意象,使批判寓意更加為深刻,更顯氣勢磅礴,給人以奮進之感。詩中的“風雷”是龔自珍發自肺腑力求變革,警醒世人的怒吼,也是文人憂國憂民的體現。他希望變革社會的“風雷”能如萬馬奔騰般滾滾迎來,將舊社會推翻,萬馬鐵蹄能將封建制度踏破。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社會中,需要廣納賢才去變革社會。“狼藉丹青竊自哀,高吟肺腑走風雷。不容明月沈天去,卻有江濤動地來。”此首詩意在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敗,這種故步自封的統治將被時代所拋棄。“風雷”能呼風換雨,能招來賢才,無所不能。“風雷”意象在《己亥雜詩》被其多次運用,是倡導變革的體現。如:“眼前二萬裏風雷,飛出胸中不費才。枉破期門佽飛膽,至今駭道遇仙回。軒後孤虛縱莫尋,漢官戊己兩言深。著書不為丹鉛誤,中有風雷老將心。”表達了其變革力圖拯救沒落的社會,變革求存的心理。在清王朝由盛轉衰之際,世人還陶醉於清王朝的繁盛之時,龔自珍卻已經窺探到封建社會進階入危機階段,這樣的超前意識是令人敬佩的。

二、矛盾體

龔自珍身處清朝即將沒落的時代,時代的責任感使他有了憂患意識,國家的危機重重是他始終關心的問題。但聖人也是人,其也有情感起伏,在憂國憂民的同時,他也向往山水田園,自然風光的悠閑自得生活。現實所逼迫,使他時而憂患於國家安危,時而又留戀山水風光,時而批判現實,時而又安居於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這兩種不同的心理是其內心矛盾體的表現,《湘月》中曾說:“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這是龔自珍與夫人回故鄉杭州,泛舟西湖時所作,此詩在壹定程度上揭露了他矛盾的內心,在留戀安靜美好和悠閑舒適的自然風景時,卻同時擔心著國家的存亡。“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壹例消”、“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按劍因誰怒?尋簫思不堪”、“壹簫壹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沈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簫心與劍名”……龔自珍太愛寫“蕭”“劍”二物了,其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恰恰是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才真正體現了他內心的真正想法與需求,這兩個意象無壹不表露著詩人真實的內心世界。豪邁的“劍”和哀怨的“簫”始終讓他的內心處於波動矛盾狀態,因此其詩便具有了真實性。現實的無可奈何使詩人憂郁、孤獨,於是他把這壓抑的情感鐘情於湖山勝景、夢境、仙境和佛教的西方世界。龔自珍“劍”“蕭”合壹的意象也是近代文人矛盾內心的表現,是處於歷史更叠中文人內心真實體驗的象征。

三、揭露衰世

任何時代壹但出現了弊端,都會有力求揭露弊病,保家衛國之仁人誌士。龔自珍《己亥雜詩》裏也有部分是抨擊時弊的詩,如在“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夕陽忽下中原去,笑詠風花殿六朝”中龔自珍以“夕陽”來象征江河日下的國勢。在風平浪靜之下實則正醞釀著暗潮洶湧的危機,這個時代表面上、形式上雖然沒有巨大的變化,但是卻已危機四伏,時刻面臨著改朝換代的時代崩塌。龔自珍超前的憂患意識使其未沈溺於時代洪流之中,清朝自給自足的的安居生活未讓他失去反叛的鬥爭精神。在他人還迷夢於盛世榮華之中,他已經感受到清王朝即將面臨奔潰的信號。“憑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靄生”。[4]“暮靄”意象勾勒出了清朝籠罩著的層層盛世的幻象,在遮雲擋需的社會環境下,龔自珍能超前的預測到清已入夕陽西下,正處於“衰世”,這些都是龔自珍超強感知力的表現。 文化壓抑下覺醒的龔自珍,妙運用意象揭露時代弊病是其作詩壹貫風格。“日之將夕,悲風驟至,人思燈燭,慘慘目光,吸飲暮氣,與夢為鄰。”“悲風”“燈燭”“暮氣”都是對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描述。清王朝盛世的形式之下隱藏著的是衰敗的時代,欣欣向榮的時代已幾近崩塌,不聽取建議,人才匱乏的王朝終將命不久矣。

四、壯誌滿酬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的時代中,壹個敢於直言不諱的人是無法博得統治者的信任的,正直的賢才總得不到重用。他們往往被淘汰與時代之外,空有壹身抱負卻無處施展。歷朝歷代有很多文人賢才因不滿統治者被奸人之言所惑而將賢才貶官或封殺。壹個朝代若失去了賢才,那麽其走向滅亡是必然的。龔自珍本是個身負遠大誌向的才子,他十九歲中鄉試副榜,二十七歲中舉人,進入官場,但在此後的十年他屢次參加會試卻屢試不爽,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參加會試,才以第95名的成績錄。但朝考時又因“楷書不忠程”被壓制,從此再無緣進入翰林院,而只被授予內閣文書、主客司主事、禮部主事祠祭行走等低級文官職位。懷才不遇的龔自珍無處施展才華,窮有報復,因此其很多詩句都能看出對懷才不遇的自身命運的困惑,對文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安危的關心。如《已亥雜詩.其三》:“罡風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臥九閽。終是落花心緒好,平生默感玉皇恩。”這首詩是因詩人懷才不遇,被迫離都回鄉後所作。表達了仕途之危險,官場就是虎豹之地,危機四伏是官場之形態。“落花”是惆悵的表現,暗喻自己不被重用,被排擠的仕途生涯。以“虎豹”比喻封建專制勢力,腐朽的邪惡勢力霸據官場,致使自己抱負難成,不得不歸隱回鄉。“中夜栗然懼,沈沈生鬢絲。開門故人來,驚我容顏贏。霜雪滿天地,子來寧無饑?”此詩中“夜”這個意象在整首詩展現出詩人內在情緒的憂懼狀態,對自身命運的感慨。“黃金華發雨飄蕭,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紅簾底月,四廂花影怒於潮。”表現了詩人雖已步入中年,仍然心懷抱負,但現實的不理想,只能將此心事寄托於夢中。

龔自珍的詩中運用意象來表達自身思想情感,其詩中的意象運用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他不迷醉於時代的洪流之中,而清醒的指出時代弊端,這種超前的意識是值得人傾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