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擇「 ”可園”而居,話壹段青梅往事
有人說,愛上壹座城 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 其實不然,愛上壹座城 也許是為城裏的壹道生動風景 為壹段青梅往事,為壹座熟悉老宅 ——林徽因 民國才女林徽因,是這個時代耀眼的存在。她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都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壹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壹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因此在民國的歷史中,林徽因自然也為這段時光增添上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於情,她堅守;於公,她付出。在大學課堂裏,老教授們的口中,林徽因的名字壹定會加個先生。胡適說林徽因是壹代才女,她參與設計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還留下了不少傳世的文學創作。 很多人都知道林徽因的「 ”人間四月天”卻不知道她的「 ”青梅往事”很多人都知道,林徽因和三坊七巷的淵源卻不知道,她與福州·煙臺山的這幢老宅也有著穿越時光的羈絆 ▼ 可園 位於倉山區康山裏5號,建於1928年前後,由兩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組成,均為紅磚砌築的三層磚木結構公寓,院落呈啞鈴形,大門為石庫門式。創建者鐘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國時期鹽務系統的官員。 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並回福州探親。林徽因回到故居時,棄日式平房,擇「 ”可園”而居。雖只是短暫居住壹個月,卻給可園留下了壹段佳話。 「 ”可園”是座幽雅靜謐的洋房,幾叢修竹倚墻而立,透出古樸的氣息,也難怪能得到佳人的垂青。 在壹群西洋建築群落中,林徽因的可園洋房,就靜靜地矗立其中。在踏上故土福州的時候,這棟三層高的小洋房,修竹古井的靜生活,便是林徽因的「 ”最美四月天”。 八十余載光陰流轉,伴著紅磚白墻、綠樹青苔,庭院的景色怡然,依稀可以窺見當年的風采。每壹個初醒的清晨,推開壹扇窗,映入眼簾的是沐浴在陽光中的翠綠嫣紅,景致甚是可人。 ▼ 如今的可園少了文人雅士的眷顧卻增添了許多生活的氣息 開放式的院子平時慕名前來參觀拍照的的遊客不少僅剩的三兩戶人家因與老屋相伴了幾十年不舍得離開 便習慣居住於此了 祖籍河北,今年83歲的軍屬焦奶奶,1960年跟丈夫隨部隊南下福建,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已在這座老宅中度過了近壹甲子的光陰,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過往,向我們娓娓述說著過去的故事,眼神之中透著壹份眷戀。 老宅中的故人與那金屬花窗上斑駁的油漆古樸的木頭扶手樓梯以及院落的蒼天古樹壹同傳遞著歲月綿長、人間靜好的味道 就如同這座深深庭院雖經歷近百年風雨的沖刷和洗禮依舊保持著壹份淡然靜謐之中安守著壹絲恬靜…… 出品:煙臺山管委會榕壹文化稿件來源:綜合整理 影像來源:藝次元煙臺山·印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