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古詩寫作文

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古詩寫作文

1. 關於24節氣的古詩

1、驚蟄

《觀田家》唐代:韋應物

原文: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

譯文:壹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壹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種田人家壹年能有幾天空閑,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年輕力壯的都去田野耕地,場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來了。

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後,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挨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壹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糧倉中早已沒了往日的存糧,但官府的派差卻還無盡無休。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2、清明

《清明》唐代:杜牧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雨水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隨著春風在夜裏悄悄落下,無聲的滋潤著春天萬物。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壹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天剛亮時看著那雨水潤濕的花叢,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4、夏至

《竹枝詞二首·其壹》唐代:劉禹錫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5、立夏

《幽居初夏》宋代:陸遊

原文: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壹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

譯文: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樹陰下小徑幽幽。湖水滿溢時白鷺翩翩飛舞,湖畔草長鳴蛙處處。新茬的竹筍早已成熟,木筆花卻剛剛開始綻放。當年相識不見,午時夢回茶前,誰人***話當年?

2. 描寫二十四節氣的古詩

描寫二十四節氣的古詩:

1、立春偶成

宋代: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譯文

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眼前只覺壹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蕩搖。

2、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譯文

夏至這天,晝晷所測白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從此以後,夜晚漏壺所計的時間漸漸加長。還沒來得及實施自己的計劃,就已經憂慮氣候的變化冷暖的交替了。

4、立秋

宋代: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壹枕新涼壹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噸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壹樣。

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麽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5、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譯文

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鬥星的鬥柄指向確定,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壹圈,為壹周期,謂之壹“歲”(攝提);每壹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采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壹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壹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壹等份,每壹等份為壹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3. 有關於24節氣的詩句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壹圈是壹年。

壹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壹,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壹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壹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壹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西園梅放立春先,雲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義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江亭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爛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壹捧雪飄空交大寒。

4. 24節氣歌帶天字描寫春天的節氣的古詩

立春;唐 白居易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 年方吉鄭猶為少,家比劉韓未是貧. 鄉園節歲應堪重,親故歡遊莫厭頻. 試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見洛陽春?清明:唐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谷雨:宋 林和靖 《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瓶懸金粉師應有,筋點瓊花我自珍.清話幾時搔首後,願與松色勸三巡.清 鄭板橋《七言詩》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壹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壹杯香茗坐其間.清 乾隆《采茶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婦實勞劬.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5. 有關24節氣的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壹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壹圈是壹年。

壹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壹,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壹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壹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壹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壹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壹年中最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