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大意是:我登上這千古風流的八詠樓,暫時放下心中的憂愁,那些江山國事也都留給後人去想吧!憑樓遠眺,這裏水道密集,可通江南水鄉三千多裏,這樣的氣勢和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寫此詩時李清照50歲,年過半百的她此時飽受喪夫之痛,“靖康之恥”後她舉家避難於浙江金華,看著南宋就此滅亡,宋室不思收復,卻壹蹶不振,李清照悲憤不已,在登上八詠樓遊玩時,寫下這首詩。詩的第壹句妳用“千古風流”來形容壹座名樓,是指樓的外觀宏偉壯闊,也是指它極有文化底蘊,八詠樓的壹切美好都在這4個字中。登上高樓詩人內心壹下子開闊了,希望自己暫時能放下那國仇家恨,好好享受當下的美景,於是有了“江山留與後人愁”這7個字的千古名句。其實李清照這不過是自欺欺人,滿目瘡痍之下她怎麽可能放得下,真的能做到“不愁”的只有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氏朝廷。詩的三、四兩句看似只是寫八詠樓的氣勢,卻全是對時局的分析。八詠樓處於“水通南國三千裏”之處,是戰略要地,奪之可通往江南三千多裏的腹地,決定了江城十四州的命運。末句這“江城十四州”引用的是唐末高僧貫休的典故,當年貫休獻詩給吳越王錢_時寫道:“滿堂花醉三千客,壹劍霜寒十四州”,錢_貪心叫他將“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貫休扔下壹句“州亦難添,詩亦難改”便拂袖而去。壹代高僧不畏權貴,不肯改詩的氣節,令世人敬佩。李清照在此處引用這句詩,諷刺的正是朝廷的懦弱和沒骨節,這樣的諷刺不可謂不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