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課後習題參考答案
第壹課《草原》
壹、朗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背誦第壹自然段。
朗讀指導: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體現在景色美和人情美。課文第1自然段自上而下描寫了草原美麗的景色,第2至5自然段主要通過蒙族同胞的熱情好客體現蒙族同胞的人情美。作者對草原充滿向往與喜愛之情,所以本文的朗讀基調是熱情奔放、歡暢喜悅的。
二、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類似的句子,讀壹讀,抄寫下來。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壹道奇麗的小詩。
(哪句是直接寫草原景色的?哪句寫了作者的感受?在寫景中融入感受有什麽好處?)
答:“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直接寫草原的景色。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壹道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寫了作者的感受。
這樣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處就是景中含情,寓情於景,情與景渾然壹體,使文章內容豐富,感情濃烈。
三、“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妳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了“蒙漢情深”?生活中妳也有過與人惜別的經歷吧,和同學交流。
答:從草原上主人熱情隆重的遠迎客人,主客熱情洋溢的會見,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聯歡、深情話別的情景中體會到“蒙漢情深”。
與同學交流自己和別人惜別的經歷時,要註意描述清楚當時的具體情景,並表達出依依惜別的情景。
示例:記得讀三年級時,我有壹個特別要好的同學,每天我們總是壹起上學,放學壹起回家,幾乎是形影不離。可是有壹天,他突然對我說:“今天,這也許是我們最後壹次見面了……”我疑惑地看著他,心裏琢磨著:什麽叫最後壹次見面了?他要去哪兒?我們來到湖邊坐下,他看著我疑惑的雙眼,笑了壹下,從袋子拿出壹支精致的鋼筆,“給妳。”
我伸出手,接過李江給我的鋼筆,“我要搬家了,要到廣州上學了。這是我給妳的送別禮,希望妳能喜歡。”我楞住了,腦海裏全都是我與李江的美好回憶,兩行淚不知何時從我眼裏流了下來,他繼續說道:“我要離開這所城市了,我希望妳能記住我!”
我有點茫然,過了良久,才說:“妳要走了,還回來嗎?回來記得找我。”我們在湖邊聊了很久很久,夕陽把我們倆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第二課《丁香結》
壹、朗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
答:作者先介紹丁香的生長環境(城裏街旁、宅院裏、城外校園等),然後從丁香的開形狀、顏色、氣味等三個方面來描寫丁香的。(形狀:星星般的小花;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壹簇,許多簇花開滿壹樹;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顏色: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最先映人眼簾的,也是那壹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氣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氣直透毫端)
二、讀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
1、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兒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找出描寫丁香的詞語,再仔細讀讀句子,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描寫丁香的詞語: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這樣寫表了作者對丁香的喜愛,同時也感受到了作者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
2、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壹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樣的特點?想象壹下這幅畫面,作者為什麽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壹起”?)
答:雨中的丁香具有嫵媚(姿態美好、可愛、吸引人)、朦朧、如夢如幻的特點。雨中的丁香呈現出與平時不壹樣的景象,雨中的丁香朦朧綽約,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給人壹種夢幻、迷離、朦朧的感覺,讓人仿佛是在欣賞壹幅印象派的畫作(景物輪廓模糊,色彩交錯滲透,有朦朧之感),久久回味,妙不可言。
在作者眼裏,丁香和微雨連在壹起,能創造出壹種具有獨特韻味的美,所以才會這樣說。
三、“丁香結”引發了“我”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妳的理解。
答:作者以丁香結象征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每個人壹輩子或許有許多不順心的事,壹件完了壹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但作者壹反古人的情感,沒有壹味地哀愁,更沒有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
正因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於平淡無味。因此我們既有賞花的情調,又有解結的心誌。生命給妳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妳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要樂觀面對。
既然人生的問題解決不完,何不豁達樂觀壹些呢?平順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樂趣。人生的意義或樂趣不就是在這不斷地解決人生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嗎?有了這解不完的結,我們的生活才有樂趣,我們的明天才更燦爛。
第三課《古詩詞三首》
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朗讀提示:《宿建德江》抒發的是對家鄉的思念,旅途的孤獨、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抒發的是對西湖美景的無比熱愛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抒發了詩人陶醉於黃沙道的美景之中,並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註意讀出不同的感情基調。
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感情卻不壹樣,結合詩句說壹說。
答:兩首古詩都寫了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但抒發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發詩人旅途寂寞、孤獨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抒發了詩人陶醉於黃沙道的美景之中,並流露出喜愛與興奮之情。
《宿建德江》這首詩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壹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寫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親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繪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構成了壹個特殊的意境。整首詩圍繞壹個“愁”字,通過寫夜宿建德江畔所見之景,抒發了自己客居他鄉、仕途失意的羈旅之思和孤寂情懷。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這幾句通過驚鵲、鳴蟬和蛙聲等景物,寫出了鄉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機;通過明月、清風、稻花等意象,襯托出夏夜的優美和靜謐。在動靜結合中,表現了詩人因景美年豐而歡快、喜悅的心情。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壹行詩句都是壹幅畫,說說妳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黑雲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變化不定,霎時間烏雲滾滾,像潑翻的墨水壹樣擴散開來,開始時,並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黑雲繼續擴展,不多會兒,傾盆大雨就下起來。白色的雨點打在船面上,像壹顆顆跳躍的珍珠往船裏亂滾。
卷地風來忽吹散:忽然,壹陣卷地大風吹過,把黑雲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雨過天晴,從望湖樓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壹樣清澈明凈。
第9課《竹節人》
為完成三個不同的任務,妳是怎樣讀這篇文章的?和同學交流。
任務1: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毛筆桿鋸成寸把長的壹截,這就是竹節人的腦袋連同身軀了,在上面鉆壹對小眼,供裝手臂用。再鋸八截短的,分別做四肢,用壹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壹起,就成了。鋸的時候要小心,弄不好壹個個崩裂,前功盡棄。
任務2: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還有同學別出心裁,想技高壹籌,給竹節人粘上壹個橡皮擦雕成的腦袋,做壹套紙盔甲。壹有機會,便得意揚揚招呼大夥兒來觀摩。誰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沒打幾個回合,那粘上的腦袋連盔甲被它自己手裏的大刀磕飛了,於是對方大呼勝利。
下課時,教室裏擺開場子,吸引了壹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壹哄作鳥獸散。
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癢癢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裏不便咚鏘。
偏偏後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
下課後,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便壹起悄悄溜到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裏轉悠,希望老師能像往常壹樣,把沒收的東西扯散了,隨手扔出窗外。
蹲著身子,瞪大眼,可壹無所獲。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卻見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任務3:講壹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壹拂,“屏風”頹然倒了,壹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壹把抓去。
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裏扯著線,嘴裏念念有詞,全神貫註,忘乎所以,壹點兒也沒註意到我們在偷看。
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壹模壹樣。
第10課《宇宙生命之謎》
1、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妳在閱讀時是怎麽做的?這位同學的思考給了妳哪些啟發?
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重點閱讀了第二至八自然段,知道了生命存在的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不可能存在生命;太陽系中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但根據宇宙飛船的觀測,火星上也基本不可能存在生命。我又查閱了資料,對課文觀點進行了進壹步的驗證,近年來對火星的研究雖然有新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強有力的證據。
這位同學告訴了我們要有選擇地閱讀文章,與問題相關的內容需要仔細讀,關系不大的只需要瀏覽即可;文章有的信息可能不準確,還需要查閱資料判斷。
2、如果妳想探究下面這些問題,會怎樣閱讀這篇文章?
科學家是怎麽判斷其他星球有沒有生命的呢?
人們了解了生命起源的過程之後,認為至少應有這樣幾個條件:壹是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壹般應在零下五十攝氏度至零上壹百五十攝氏度之間;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質諸如蛋自質、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緊密相關,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三是適當成分的大氣,雖然已發現少數厭氧菌能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生存,但氧氣和二氧化碳對於生命的存在是極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夠的光和熱,為生命體系提供能源。
根據這些條件,科學家首先對太陽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水星離太陽最近,向陽時表面溫度達到三百至四百攝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壹顆缺氧、缺水,有著濃厚雲層的行星,陽光輻射和雲層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得金星表面溫度極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離太陽很遠,它們的表面溫度,壹般都低於零下壹百四十攝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陽系中唯壹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地球自轉壹圈是23小時56分4秒,火星自轉壹圈是24小時37分;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傾角,而火星的傾角約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晝夜長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科學家們還發現,火星是壹個非常幹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氣中雖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極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區的百分之壹;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少;火星表面溫度很低;火星上沒有磁場,它的大氣層中又沒有臭氧層,因而不能抵禦紫外線和各種宇宙線的照射。所有這些因素都說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
人類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火星是壹個非常幹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氣中雖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極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區的百分之壹;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少;火星表面溫度很低;火星上沒有磁場,它的大氣層中又沒有臭氧層,因而不能抵禦紫外線和各種宇宙線的照射。所有這些因素都說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況且火星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目前還是不能移居。
第12課《橋》
1.本文寫了壹件什麽事?
答:黎明時分,當洪水襲來時,村裏的老支書冒著生命危險,公正無私地指揮壹百多號人有序地走過木橋,最後卻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卷走了。
2.這篇小說寫了壹位怎樣的老支書?找出描寫老書記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結合相關情節說說妳的理解。
答:這篇小說寫了壹位臨危不亂、心系群眾、先人後己、不徇私情的老支書,同時他還是壹位父愛如山的好父親。
神態: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壹座山。
語言: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壹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神態、語言、動作: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裏揪出壹個小夥子,吼道:“妳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3.畫出描寫雨、洪水、橋的句子讀壹讀。聯系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說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雨: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著,像壹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壹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橋: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橋。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橋轟的壹聲塌了。
對雨、洪水和橋的描寫都屬於環境描寫,作用是:渲染洪水暴發時極度危急的氣氛,襯托出老支書的臨危不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
4課文為什麽以“橋”作題目?
答: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老支書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壹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5、小說最後才點明老支書和小夥子的關系,和同學討論這樣寫的好處。
這樣寫的好處是體現出了老支書的大公無私。構思新穎,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讓人意外之余又覺得很悲壯,達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第13課《窮人》
1、本文主要講了壹件什麽事
答:本文主要講了在壹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2、漁家的小屋“溫暖而舒適”這樣的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這個人物有什麽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寫環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幹幹凈凈,爐子裏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
側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勞能幹,體現出漁夫壹家的生活雖艱辛,卻也很溫馨。
屋外寒風呼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壹陣陣浪花。
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
海風呼嘯聲、波濤的轟鳴、狂風的怒吼
海面上什麽也看不見。
作用:
這樣惡劣的環境還要出海打魚,體現漁夫壹家生活的貧苦;屋內溫暖幹凈,突出了桑娜的勤勞善良,對生活充滿希望。同時海上惡劣的環境,暗示了西蒙的死亡。
3、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看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品質?
答: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桑娜和漁夫都有壹顆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好品質。
小練筆:
“兩個人沈默了壹陣。”沈默中,桑娜會想些什麽呢?聯系課文內容,寫壹寫桑娜的心理活動。
示例:
桑娜會想:丈夫出去打魚能安全回來,該是多麽好啊!西蒙死了,我把她的兩個孩子抱了回來,也沒經過丈夫的同意,我該想他怎麽說呢?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了。丈夫會同意嗎?我們都是窮苦人,他會同意我的做法的。
第15課《夏天裏的成長》
1、默讀課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說說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寫的。
答:課文的中心句是“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作者通過描寫夏天植物、動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鐵軌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長的現象,說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最後水到渠成,說明人也壹樣,要在自己的“夏季”盡量地用力地長。
2、課文第2自然段寫出了生物在夏天裏飛快生長的狀態。讀壹讀,說說寫到了哪些動植物,是怎樣體現這壹段的中心意思的。
答:
第2自然段主要寫了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梁、苞蕾、苔蘚、草、蔬萊等植物,以及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等動物。通過描寫這些動植物在夏季的快速生長,突出了生物在夏天裏飛快生長的狀態。
第16課《盼》
1.默讀課文,想壹想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答:(1)走在放學路上盼著變天。(2)放學回家時天上下了幾個雨點兒,盼著出去買醬油。(3)繼續尋找借口出門,盼著雨別停。(4)吃過晚飯,沒有機會出門,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沒有雨下了,又盼著雨停。
2.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壹心理活動?選出妳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示例:(1)“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這樣想: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麽我壹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壹段心理描寫既生動又有趣,非常具有孩子氣,反映了兒童天真、可愛的特點。“我”為了能穿上新雨衣,便日夜盼望下雨,可天偏偏和“我”作對。於是“我”便撒起嬌來,責怪起太陽和天氣預報,壹副蠻不講理的樣子。讓人讀來既感覺親切,又覺得好笑。
(2)“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這壹段心理活動是在“我”的原本以為能穿上新雨衣了,卻未能如願,但“我”並不甘心,仍心心念念著第二天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於是“我”又擔心今天把雨都下完了,明天沒有雨可下,那麽自己的願望便又不能實現了,所以“我”祈禱雨能停下來。“我”為了能穿上新雨衣可謂煞費苦讓人感覺既可憐又可愛。
第17課《古詩三首》
1、說說《浪淘沙》這首詩是怎樣寫出黃河的雄偉氣勢的?
詩的前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黃河來自天邊、奔騰千裏的壯麗圖景。“九曲”用誇張的手法寫黃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寫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
後兩句作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著狂風巨浪,頂著萬裏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織女家,側面表現了黃河的雄偉。
2、想想《江南春》這首詩抓住哪些景物寫出江南春天的特點的?
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同構成了壹幅春天江南的畫面。寫出了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朝展的酒旗。
3、讀壹讀這兩句詩,妳發現了什麽?
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兩句詩運用了對偶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水寫得有情有趣。
第18課《只有壹個地球》
1、結合關鍵句,說說課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答:(1)地球美麗而渺小,不會再長大。
(2)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類無法移居其他星球。
2、”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壹結論是怎樣壹步壹步得出的?結合課文內容,和同學交流。
課文先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采和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無法移居到第二個適合的星球上;最後告訴人們: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3、讀下面的句子時,妳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現象?針對這些現象設計壹兩條保護環境或節約資源的宣傳語,和同學交流。
現象:
亂砍亂伐、亂倒垃圾、無節制開采、大肆捕殺、亂排亂放導致水資源及大氣受到汙染等現象。
標語:
樹木擁有綠色,地球才有脈搏。
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
保護生態環境,***建美好家園。
第21課《文言文二則》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再結合“資料袋”和同學交流感受。
意思:鍾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3、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數百件。其中有壹幅戴嵩畫的《鬥牛圖》,(他)尤其珍愛,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著。
有壹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壹個牧童看見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相鬥,力氣用在角上,尾巴抽縮在兩腿之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搖著尾巴在鬥,錯了。"杜處士笑笑,認為他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情應當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情應當去問婢女。”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第22課《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貝多芬為什麽要彈琴給盲人兄妹聽;為什麽彈完壹曲,又彈壹曲。
答:彈第壹曲因為貝多芬被女孩熱愛音樂、善解人意所感動;彈第二曲因為失明姑娘愛音樂,懂音樂,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發了他創作的欲望和靈感,所以彈完壹曲,又彈壹曲。
2、反復地朗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再背誦下來。
聽著貝多芬的琴聲,我們可以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壹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銀光”。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天空出現的“壹縷縷輕紗似的微雲”。
隨著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月光照耀,浪花“湧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
3、小練筆:
聽壹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示例:
靜靜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涼風裏,任憑滿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記憶。我帶上耳機,按下“play”鍵,聽著那自己最鐘愛的樂曲。這夜,贈人以思考的氛圍,這樂曲,贈人以夢境的溫柔。我閉上雙眼,壹切煩惱隨風流逝,只有樂曲使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梁後面,是家鄉那壹片可愛的秋……
在緩緩的鋼琴前奏中,我仿佛推開了壹扇窗,映入眼簾的是壹條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壹直通往很遠很遠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間小道上,路兩旁是壹棵棵火紅的楓樹,手掌形的楓樹葉正隨著連綿悠長的樂曲有節奏的下降,壹片壹片又壹片。我完全沈浸在這火紅色的世界中,不禁輕輕舉起雙手想擁抱這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