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廟·王母廟·山東泰山王母廟
王母池廟,唐代稱瑤池,又因王母為群仙之首,所以古稱“群玉庵”,也稱王母廟,位於泰山南麓紅門宮東南。坐落在山邊水畔,北連泰山,南接泰城,是獨居山城壹角的修身養性之地。創建年代無考,歷史久遠。早在三國時魏曹植便在《仙人篇》中有“東過王母廬,俯視五嶽間”的詩句。李白在《泰山吟》(六首)中亦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之句。《水經註》則雲:“古者帝王升封鹹憩此水上。”說明王母池自古便是帝王名人必遊之地。宋代曾重修王母殿,明嘉靖間殿廡亭閣方具規模,清代多次重修。1959年翻修王母殿、東西配殿和悅仙亭,保存了清代風格。王母廟是三進式廟宇,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3.6米,東西寬53米,面積3900.8平方米。由大門、王母池、王母殿、東西配殿、東西耳房、悅仙亭、七真殿和蓬萊閣組成。
廟門壹間,面闊3.45米,進深3.55米,通高5.65米。四角施木柱,五脊硬山頂,兩山墻磚石砌造。門寬1.3米,高1.82米,棋盤式門。山門上嵌清道光年間徐宗幹題匾。門內為池,周環石欄,中架拱橋。池東立《泰山鑿泉記碑》,敘述馮玉祥於1932年在此鑿朝陽泉的經過。池西洞內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內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王母殿三間,面闊9.76米,進深7.33米,通高6.4米,四柱七檁五架梁前後步廊式。後廊括入殿內,五脊硬山頂。正向開門,裝四隔扇門,次間開窗,各開壹隔扇窗。北為正殿三間,前後步廊式,上懸“靈昭四方”匾額,內祀明鑄王母銅像,前有侍者左右恭立。殿兩側有耳房,東三間為穿堂,卷棚硬山頂,七檁七架梁,頂鋪仰瓦灰埂。
東配殿三間,面闊9.2米,進深5.3米,通高5.6米,五檁五架梁,單脊仰瓦硬山頂。正間向東延伸,名觀瀾亭,卷棚歇山頂,面闊3.9米,進深2.4米,門懸“觀瀾亭”和“咽石山房”匾。
西配殿又稱藥王殿,三間,面闊9.45米,進深5.07米,通高6.05米。五檁五架梁,單脊仰瓦硬山頂。原供古代名醫孫思邈,今為泰山文物展室。
後院臺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呂祖殿。七真殿分前後兩部。前為廊,闊15.6米,進深7.2米,通高5.3米。五間三柱七檁五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懸山頂。前檐柱圓形,後柱方形,施石鼓形柱礎。後面與前廊相連有殿三間,三柱七檁五架梁,前廊式,五脊筒瓦硬山頂,闊9.1米,進深5.35米,通高6.8米。殿內原供明代彩塑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及呂祖弟子柳樹精、苗慶、焦成廣、濟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稱名塑。“文革”間被毀,1986年重塑。殿東有蓬萊閣與殿相連。蓬萊閣是因廟之北原有“小蓬萊”之景點而名。
悅仙亭在王母殿後,為四角四柱方亭,俗稱“會仙亭”,傳為王母娘娘約會群仙說法的地方。亭是四角四柱方亭,下有坐凳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