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收錄了多少首詩?

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收錄了多少首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古稱“詩三百”。《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詩歌。《詩經》分為風(160)、雅(105)、賦(40)三部分。都是以音樂命名的。“風”的意思是音調。古人稱秦腔、馮偉、鄭腔,就像我們現在說的陜西腔、山西腔、豫腔、雅腔壹樣。周代人把鄭聲稱為雅樂,就像清代人把昆曲稱為雅布壹樣,帶有尊稱之意。瀟雅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來劃分。“頌”是壹種用於祠堂祭祀的音樂歌曲。《詩經》原名《詩經》,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馮包括、、李峰、李峰、、、鄭峰、、、唐風、秦峰、馬丁、李峰。《風雅》包括《風雅》31篇和《瀟雅》74篇。《頌》包括《周松》三十壹首,《商頌》五首,《松露》四首。這些詩,就其原始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孟珙》曰:“賦三百首,弦詩三百首,歌詩三百首,舞詩三百首。”意思是有300多首詩,都可以朗誦,可以用樂器演奏,可以演唱,可以用舞蹈伴奏。《史記·孔子世家》也說:“三百五十首,皆孔子所作,以合邵、吳、雅、頌之音。“雖然這些說法可能還有待考證,但毫無疑問,《詩經》在古代與樂舞有著密切的關系。風、雅、賦的劃分,是以音樂的不同為依據的。”風”是相對於周朝直接統治的地區“王績”而言的壹種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是十五地民歌。其地域,除、發源於江、漢、汝水壹帶外,均發源於陜西至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姬”之樂,這壹帶的周人稱之為“夏。”雅”和“俠”在古代常用。優雅也有“正”的意思。當時王姬的音樂被認為是正音——典範音樂。關於“大雅”與“瀟雅”的區別,眾說紛紜,其音樂特點和適用場合也有所不同。賦是專門用於祭祀祠堂的壹種音樂。”《毛詩序》說:“謳歌者的美與德的描寫,告訴諸神他們的成功。“這就是頌歌的意義和用途。王國維說:“贊聲慢於風雅。“這是他音樂的特點。《詩經》作者的構成非常復雜,其地域來源也非常廣泛。除了周朝音樂官員制作的音樂歌曲,以及官員和學者贈送的音樂歌曲之外,還有許多最初在民間流傳的民歌。關於這些民謠是如何來到宮廷的,眾說紛紜。漢代有學者認為,周朝派專門的詩人收集民歌,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還有壹種說法:這些民謠是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收集的。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這些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從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收集的音樂歌曲,壹般認為保存在周王室的音樂官——太師。他們顯然對那些面目各異的作品進行了加工、剔除和修改。所以現存《詩經》的語言形式基本都是四字格,用韻系統和用韻規律基本壹致,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作品中都出現了壹些套句(如《別家之子》、《王石秘》)。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不同,各種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如果沒有經過加工整理,是不可能發生的。可以認為,官方制作樂歌,收集整理民間樂歌,是周朝的文化事業之壹,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的。”《史記·孔子世家》說有三千多首詩,經孔子刪節精選,成為後世所見的三百多首詩的定稿。這壹記錄受到廣泛質疑。先秦文獻中引用的壹首詩,壹般都在現存《詩經》的範圍之內,在此之外的所謂“逸詩”很少。如果孔子之前有三千多首詩,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而且,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詩三百”(鄭偉、魯茲等。),證明孔子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多本了,和他現在看到的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詩經》是在孔子出生之前編纂的,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只是孔子確實在《詩經》上下了不少功夫。孔子在《論語》中說:“我自回山東,而後樂而雅。“前面引述的史記中的話也是這麽說的。這說明,在孔子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經失傳、紊亂,孔子對其進行了修正,使之符合古代音樂的原始狀態。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和他們討論《詩經》,玩歌舞(見《論語》《墨子·非儒》)。這些都對《詩經》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詩經》中的音樂歌曲最初是作為各種儀式的壹部分,用於娛樂,以及表達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最終《詩經》成為了貴族教育中廣泛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為了貴族民眾必備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壹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尤其是在外交場合,往往需要引用《詩經》中的詩句,曲折表達意思。這叫“伏閻石之”,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有記載。《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話:“不學詩,無話可說。”“背《詩》三百首,教之為政,不可達;讓它無處不在,但不能獨享。即使有很多,妳還覺得?”可見學習《詩經》對於上流社會和準備進入上流社會的人是多麽重要。另壹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和道德意義。《禮記釋文》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人可以“溫良恭儉讓”。《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話,說學詩可以“從君遠事君,從君事父”,也就是學習侍奉君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應該也是當時上流社會普通人的意見)“詩三百首。壹句話,說的是:思想無罪”。這意味著《詩經》中的所有作品(或者至少在整體上)都是符合當時社會公認的道德原則的。否則不能用來“教育”。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第壹,從孔子所說的來看,當時人們對《詩經》的看法是相當寬泛的。很多譴責黑暗統治,表達男女之愛的詩歌,只要不超過壹定限度,還是可以認為是“無邪”的,也就是正當的感情表達。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簡單的詩集,它不僅是周代的文化積澱,也是貴族們日常吟誦的對象。所以裏面雖然有很多民謠,但恐怕也不能包含與社會公認的政治道德原則直接正面沖突的內容。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經典在秦朝都被焚毀。但由於《詩經》易記,為士人所熟悉,故流傳於漢代。漢初教《詩經》的* * *有四派,即齊致遠鼓聲、陸裴、顏之儀韓嬰、趙之懋衡、,簡稱齊氏、陸氏、四家(前兩家以國名,後兩家以姓氏)。齊、魯、韓三家的經學是官方認可的學派,毛的詩詞屬於古文經學,是民間的學派。但東漢以後,毛詩歌日益繁榮,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前三派逐漸衰落,到了南宋,徹底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是毛詩派的傳記。《詩經》中能確定具體寫作年代的詩詞並不多。總的來說,《賦》、《雅》產生較早,基本在西周;國風產於春秋早中期,除扶風、二南部分外。就詩歌的性質而言,“雅”、“頌”基本上都是為特定目的而寫的、在特定場合使用的音樂歌曲,而“國風”則多為民歌。它只是瀟雅的壹部分,與國風相似。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們這裏所說的“民歌”只是壹個統稱;其特點與上述“雅”、“頌”正好相反,是由不知名作者創作,在社會上流傳的普通抒情歌曲。大部分民歌作者的身份都不太好探究。如果把詩中敘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既包括勞動者和士兵,也包括相當壹部分屬於“士”和“士”階層的人。在當時,“士”屬於最底層的貴族,而“士”是貴族的統稱。此外,還有很多身份不明的人。所以只能大致說,這種民歌是壹種社會大眾作品。由於詩歌的性質不同,其描寫的內容也不同。下面,我們選取幾個重要的類型來介紹壹下。《頌》詩主要是《周頌》,是周王室的祠堂祭祀詩,產生於西周初期。除了單純的贊美祖先的功德,還有壹些人春夏求神或秋冬謝神,反映了西周初期周人以農立國的社會特征和農業生產的狀況。比如《豐收年》裏唱的豐收年莊稼多,莊稼多,還有高的,萬億的,莊稼的。為了酒,為了祖宗好,為了大家好。在收獲的日子裏,人們愉快而積極地向祖先獻祭,希望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祝福。《西溪》描繪了大規模農耕的情形:西溪成王,既示偽,又引農,傳百谷。官員們推妳的si,在三十裏場上。與妳的耕作緊密配合,萬人同軛,形成五千對。在廣闊的田野裏,成千上萬的農民同時工作。多麽壯觀的場面啊!同時,我們也會認為,在這種強大的集體活動中,個體存在的價值很容易被忽視和抹殺。這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經濟條件下必須付出的代價。《大雅》、《晟敏》、《公劉》、《勉》、《黃易》、《大明》這五首詩是周人的壹組史詩,描寫了從周人始祖後稷,到周朝始祖王武滅商的歷史。其年代也大致在西周早期。《晟敏》敘述後稷的母親姜媛向上帝祈求壹個孩子,後來跟隨上帝的腳步懷了孕,生下後稷,後稷怕養他,棄他而去,後稷卻活了下來:“嬰兒出生的巷子是牛羊之字。壹出生就種的平林就砍倒了。新生的冰被鳥類覆蓋。小鳥走了,後稷卻大聲說話。這真的很尷尬,令人尖叫。”這種描述顯示了後稷的神話。後稷長大後發明了農業,種的莊稼非常茂盛。後來在尤臺(今陜西武功西南)成家立業,奠定了周人的基礎,而他自己也成為了周人的始祖,農業之神。這首充滿神話傳說的詩,反映了周民族的發生和歷史觀念,以及以農立國的社會特征。《鞏留》敘述了後稷的曾孫鞏留帶領部落從右堯遷徙到伊(今陜西省旬邑縣、賓縣壹帶),在伊開荒建房的歷史。其中,周人初來公劉領導下的土地生活時的情景是:“京師之野,遍地皆是,城中行,時言,時言。”歡歌笑語的場景十分生動。與生人相比,鞏留不再是神話人物,而是歷史人物。《綿》講述了鞏留的第十個孫子,的祖父,顧的父親,從他的保姆遷到棲霞(今陜西省岐山),直到被任命的歷史,其中他寫道,顧的父親從他的保姆遷到棲霞,娶了姜女,在棲霞蓋了房子,從事農業生產,大修祠堂宮殿,任命官員,然後建立了國家。敘事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寫建築場景的時候,用了很多擬聲詞,很大氣:“和度,諧度,板築,鋒鋒切,壹切障礙都是旺的,鼓聲都是勝利的。”填充、傾倒、夯實和切割土壤的聲音掩蓋了巨大的鼓。上述三部史詩敘述了周文王出現之前周人的歷史,可能是由西周早期的歷史學家和音樂家利用民間傳說寫成的。此外,從、太伯、王績的敘述到的批判,記錄了周國的建國史,《大明》從誕生的敘述到的批判,大概都是歷史學家和音樂家寫的。除了西周早期的《大雅》中的這些史詩,西周晚期的《瀟雅》中也有壹些史詩敘事詩,如《駕車》中記載的周宣王遠征南中、《長武》中記載的周宣王遠征許儀、《蔡瑁》、《六》中記載的時的荊俊相似等,如果將這些詩歌進行有序的整理,那麽就可以梳理出西周以前以及西周期間的歷史。作為敘事作品,這些史詩具有簡潔有序的優勢。但由於其寫作目的主要是描述史實(包括被視為史實的傳說)和歌頌祖先,所以對情節和人物的關註很少。而且在《詩經》中,敘事詩並不多,主要是以上幾種。可見,自《詩經》以來,中國的詩歌就呈現出不太重視敘事詩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