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怎麽解釋,何郎是什麽典故?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怎麽解釋,何郎是什麽典故?

何郎即南朝詩人何遜。

梅花 (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此是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詩名作,***九首,每首皆飄逸超群,力寫梅之高韻。這裏選的是第壹首。

詩人首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質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於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和靈秀仙骨。詩人認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臺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傑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韓冕詩曾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韓冕是從正面去言說,而高啟則是從反面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卻迥異,高詩以疑問起句卻更能吸引人的註意和思考。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壹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骨與魂魄。清代學者曾強拉硬扯,尋找出這兩句當中的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家中臥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於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其實,這兩句沒有這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聖潔與超逸。此兩句分別都構成了壹幅美得令人心顫的意境,又何須什麽典故來支撐呢?宋代隱士林逋寫梅,也含有頌梅風標絕塵之意。但林逋詩重在寫梅之風韻,而高啟詩則重在寫梅之風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壹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韓冕詩)梅之傲雪怒綻才顯出她的高潔骨氣。“萬花敢向雪中出,壹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楊維禎的詩也是贊梅之雪中獨放的勇氣。可見,高啟的“雪滿山中”句重在寫梅的氣節。

五、六句詩人進壹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願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並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七、八句則借擡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而表達了他的自負,似乎只有他高啟才是梅的知己。

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采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突出梅的風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他的這種譬喻也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

高啟

(1336~1374)

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壹案腰斬於南京。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壹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高啟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文學思想,主張取法於漢魏晉唐各代,師古之後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但他死於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壹家的目的。他的詩體制不壹,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秀詩人之壹。

高啟作官只有三年,長期居於鄉裏,故其部分詩歌描寫了農民勞動生活,如《牧牛詞》、《捕魚詞》、《養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采茶詞》、《田家行》、《看刈禾》等。這些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搖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練圻老人農隱》、《過奉口戰場》、《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大水》等詩,還描寫了農民在天災兵燹下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誌感懷、遊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治階級微露諷刺。如五古《寓感》其七雲:"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險□,杯酒出肺肝,須臾起相疑。田□排竇嬰,趙高誣李斯。傾擠不少假,權寵實災基。"對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進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後的《太白三章》之三:"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實際上是譏諷明朝新貴的。但高啟思想比較復雜,他也寫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詩在藝術上有壹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犬隨春□女,雞喚曉耕人"等句,均產生於生活實感,新穎逼真。其次,註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鑿渠深,壹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余。君不見,賈尚書。"只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只有數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如《子夜四時歌》之二:"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話,親切動人。這些詩的創作,與他鄉居時多與下層人民接近有關。高啟的詩,對明代詩歌影響較廣,以致有人把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也寫詞,大多內容平泛,情調低沈,遜於他的詩作。他的散文,獨創性不多,但《書博雞者事》壹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壹個敢同豪紳鬥爭的義勇少年形象,語言凝煉,情節動人,有唐人傳奇之風。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余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

後因為文章觸犯朱元章,被腰斬與南京城!據傳說高啟被腰斬後並未死去,但是朱元璋親自監斬,高啟被攔腰截斷後,用手蘸自己的血連寫三個"慘"字.自此後朱元璋夜夜做噩夢不久就壹命嗚呼了!

何遜

(?-518),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據說他8歲就能作詩,20歲左右被舉為秀才,與他同時代詩範雲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贊,就此結為"忘年之交"。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他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誌。梁武帝天監中,曾任建安王蕭偉的記室,並隨蕭偉去江州。後來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蕭秀的幕僚,還兼任過尚書水部郎。晚年在廬陵王蕭續幕下任職,再度去江州,病逝在那裏。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何遜的詩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其特點之壹,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大用典故,像歷來評論家所稱道的"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臨行與故遊夜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寫景中體現惜別和惆悵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情真意切,讀後令人難忘。又如"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遊魚亂水葉,輕燕逐風花"(《贈王左丞》)等句,善於用流暢的語言細致貼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對仗工整而不覺其平板,對杜甫有明顯的影響。他還有壹些寫景詩如《下方山》、《還渡五洲》、《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慈姥磯》等,也有許多傳誦人口的佳句。這些佳句,意境雖近於謝□,但筆力則稍嫌平弱。鐘嶸評謝□詩"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詩品》),這個缺點在何遜作品中似更明顯。

何遜的詩在當時曾與劉孝綽齊名,稱為"何劉"。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認為何詩雖有"清巧"的長處,但多"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其實何遜的詩之所以多"苦辛"之詞,乃是他的遭遇坎坷所致,其詩作多不平之鳴,並非無病呻吟。

何遜的詩受"永明體"的影響,很講究聲律,某些作品比沈約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體詩。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在論詩的聲律時,曾舉他的《傷徐主簿》三首為例;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還把他的《送司馬長沙》誤作唐人五絕選入。

何遜除詩以外,還有少量辭賦和駢文傳世。他的《窮烏賦》似是殘存的片段,並非全文。他的駢文中辭藻較好的是《為衡山侯與婦書》,但又並無顯著的特色,遠不如他的詩。

《何遜集》據《梁書·何遜傳》說是他死後由同時人王僧孺所編定,***8卷。《隋書·經籍誌》所著錄的是7 卷。此書最晚到五代時已殘缺。宋代黃伯思《東觀余論》載《何遜集》有後晉天福本2卷,有詩無文。今所見刻本以明代正德張□刊本為早。繼有薛應□刊本、張燮刊本和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中華書局有排印本《何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