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泰山的十二支脈有哪些?

泰山的十二支脈有哪些?

泰山支脈:泰礴頂,岱東,岱西,高裏,雲亭,徂徠,靈巖,琨瑞,蓮花,五峰,大伊,雲亭,玉符,千佛,魚山。

泰山景觀雄偉壯麗,主峰傲然拔起,環繞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溪谷102條,構成了群峰拱岱、氣勢磅礴的泰山山系。俯瞰泰山,山南麓自東向西有東溪、中溪、西溪三條大谷,北麓自東而西有天津河、天燭峰,桃花峪三條大谷。

知名山峰:主峰玉皇頂,龍角山,璈淶峰,扇子崖,後石塢,天燭峰,淩漢峰,虎山,金山,垂刀山,蒿裏山,雲雲山,亭亭山,石閭山,徂徠山,梁父山,龍泉峰,九峰山,中溪山,快活山,攔住山,對松山,雞冠峰,雁翎峰,月觀峰,神霄山,鳳凰山,象鼻峰,蓮花峰,圍屏峰,大觀峰,望吳峰,天柱峰,平頂峰,日觀峰,嚇人峰,獨秀峰,昆瑞山,玉函山,松峰,黃花山,屏風山,臥虎山,丈人峰,天燭峰,天空山,孤山,歪頭山,半邊山,鶴山,東溪山,西溪山,龍角山,傲徠峰,獅子峰,懸刀峰,火焰山,雞籠峰,飛鴉峰,靴子峰,真人峰,拔山,黃山,三綰山,朗公山,方山,雞鳴山,明孔山,婁敬洞山,饅頭山,映霞峰,老鴉峰,十字峰,繈負山,蓮花峰,大觀山,谷山,黑山等。

泰山的水系十分發達,山體總儲水量達30億立方米,造就了泰山“山多高,水多高”,山泉密布,河溪縱橫的靈繡景色。拒統計,泰山***有名泉72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黃花泉、雲泉、雙泉、來鶴泉、靈異泉等都是著名的景點。泰山的河流溪谷縱橫交匯,最著名的有渿河、梳洗河、雁嶺河、沐龜溝、猴愁峪、彩石溪等等。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裏。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32.7米。相對高差約1300米。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壹”的美譽。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壹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裏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壹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余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叠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澱,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壹。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秦以降,中國古代有12位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壹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壹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壹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姓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臺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臺表示天圓地方。壹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壹。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後祠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

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孟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嶽;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瑯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泰山石刻現存1800余處,其中碑碣800余塊,摩崖石刻1000余處,大體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余處,岱陰44處,靈巖寺400余處,神通寺100余處。石刻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創建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景點:遙參亭、正陽門、唐槐院、東禦座、秦泰山刻石、銅亭、岱廟坊、漢柏、天貺殿、大眾橋、五賢祠、三陽觀、馮玉祥墓、普照寺、虎山公園、王母池、三疊瀑布、醉心石、對松山、中天門、孔子登臨處、望人松、鬥母宮、望仙樓、五大夫松、十八盤、壺天閣、舍身崖、天下第壹山、白雲洞、象鼻峰、無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觀峰、仙人橋、五嶽獨尊、孔子廟、天街、玉皇頂、碧霞祠、南天門、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門、大/小天燭峰、望天門、堯觀頂、姊妹松、元君廟、三折瀑、天燭瀑、玉泉寺、後石塢、青桐澗、竹林寺、無極廟、天勝寨、長壽橋、白龍池、傲徠峰、扇子崖、黑龍潭、彩石溪、釣魚臺、海眼、元君廟、桃花峪、黑龍潭。

泰山:形成於太古代,24.5億至25億年之間。

泰山形成源於三次造山運動:24億年前後的泰山運動;1億年前後的燕山運動;3000萬年前後的喜馬拉雅山運動。

泰山三大斷裂:泰前斷裂、中天門斷裂、雲步橋斷裂。

泰山三層臺階:泰安城海拔高度150米,中天門海拔高度847米,南天門海拔高度1460米,泰山極頂海拔高度1545米。

泰山經緯度:位於東經117度6,北緯36度16。大約十字相連五大古都,北連北京,南連南京,西接開封、洛陽、西安,東通大海。

泰山成長速度:每年以0.5毫米上升。

泰山總面積:綿亙東西長約200多公裏,南北寬約50多公裏,西起黃河東岸,東至博山境內。方圓426平方公裏。約是泰安市總面積的十八分之壹。

泰山山頂面積:0.6平方公裏。

泰山南北六大谷溪:南麓自東向西,東溪、中溪、西溪。北麓自東向西,天津河、天燭峰、桃花峪。向六個方向輻射,自然形成六個不規則區域,形成了泰山山系的六大旅遊區。

156座山峰:天柱峰、日觀峰、月觀峰等。

138座崖嶺:百丈崖、扇子崖、黃石崖等。

72處名洞:呂祖洞、虬仙洞、三陽洞等。

72塊奇石:扶桑石、三笑石、斬雲劍等。

130條溪谷:東溪、中溪、西溪等。

64處瀑布:龍潭瀑布、雲橋飛瀑、三潭疊瀑等。

45眼名泉:白鶴泉、王母泉、廣生泉等。

泰山地貌六種類型:侵蝕構造中山、侵蝕構造低山、溶蝕侵蝕構造中山、溶蝕侵蝕丘陵、侵蝕丘陵、山前沖積臺地。

泰山古地層三寶:泰山雜巖、張夏饅頭山剖面、泰山醉心石。

我國最古老的巖石:是構成泰山本體的泰山雜巖,據今約28億年前。

34億歲的鋯石:在泰山主峰發現,為國際地質分界太古宙-元古宙年齡提供了證據。

泰山地區發現科馬提巖:這是地球早期富鎂原始巖漿的代表,1969年首次在南非發現,世界上僅有少數地區發現。

泰山花崗石:被譽為石材之王,故宮、孔廟、岱廟、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的基石都是選用它。

我國東部最早研究古老變質巖和寒武紀地層的地區是泰山地區。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158.6平方公裏,有八大園區,分別是紅門地質遺跡園區、中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南天門地質遺跡園區、後石塢地質遺跡園區、桃花峪地質遺跡園區、徂徠山地質遺跡園區、陶山地質遺跡園區、蓮花山地質遺跡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