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①山。
羌笛②何須怨楊柳③,
春風不度玉門關④。
註釋:
①萬仞:壹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壹種管樂器,有二孔。 ③楊柳:指“折楊柳曲”,是壹種哀怨的曲調。④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評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壹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壹片孤雲”、 “孤帆壹片”等等),這裏即“壹座”的意思。
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 《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沈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臵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③,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註釋:
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②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③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壹半圓形門,後遂稱營門為轅門。
評析:
這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 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①西見煙塵飛,漢家②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軍師西門佇獻捷。 註釋:
①金山:即阿爾泰山。
②漢家:這裏實借漢以指唐。
③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評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後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湧,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壹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