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求壹篇關於西樵山石燕巖的作文
西樵山石燕巖采石遺址是世界上最大、保護最好的水下遺址。石燕巖采石遺址在西樵鎮西樵山獅腦峰東南面,因洞曾盛產石燕得名“石燕巖”,包括“天窗框”、“石屏風”,“石祠堂”等處,石燕巖質多為紅色粗面巖,石料最適合建房子之用,西樵山下有村名“石崗圩”,是當年石匠在此采石到山下圩上作貿易場所而得名,西樵附近壹帶的建築、舂臼、石柱、夾柱石,均是此種石料。明以前多為露天開采,明以後發展為洞穴開采以斜井掘進采石,天窗格是此種方法開采,洞內人工采石痕跡明顯,洞中有開采石料留下的支撐柱,橫如列屏,把洞截分成內外兩進,因長年累月開采及天長日久受侵蝕風化漬水成湖,可泛舟內進,形成洞內“水上汽車”、“水底牌坊”、“石屏風”、“石祠堂”、“天窗框”等景觀。西樵山洞穴的水下采石場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規模超過意大利加城的水下采石場遺址。堪稱迄今發現的國內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跡。整個石場規模巨大,有數十萬平方米,生產區、生活區和通道通聯的數個小洞穴錯落有致,結構非常復雜。洞穴的四壁上上下下留有壹道道古代采石工落下的鑿痕,數百塊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可見是遺址廢棄時沒有來得及搬走的石材。3. 西樵詩詞對聯選
(唐) 曹松百花成實未成歸,未必歸心與誌違。 但把壺觴資逸詠,盡教風景人清機。半川殘霧籠寒樹,壹道晴霓雜落暉。 遊子馬前芳草合,鷓鴣啼歇又南飛。西樵巖 (宋) 李昴英巨石卷阿駕半天,樵山風景豈虛傳。 水簾不卷四時雨,丹竈空凝萬古煙。印石尚存烏利跡,淩虛曾識紫姑仙。 我來遊遍登雲谷,更借山僧半榻眠。遊 西 樵 (明) 孫蕡西樵山勢卷飛龍,矗矗風煙淡復濃。 日麗錦巖開罨畫,雨余銀渚漾芙蓉。紫河車蔭仙人掌,白鶴花明玉女峰。 萬裏扶桑通浩蕩,三城佳氣郁蘢蔥。舟經西樵 (明) 陳獻章青煙落日江蒙蒙,百丈曳過樵嶺東。 萬裏山河秋色裏,滿船笳笛浪聲中。衰顏下照波濤日,幽思長吟島嶼風。 卻望蒼梧在何處,東籬今負菊花叢。送方叔賢歸西樵 (明) 王守仁西樵山色遠依依,東指江門石路迷。 料得楚雲臺上客。久懸新月待君歸。 春日遊西樵 (明) 李孔張扶病涉江還上嶺,寄情飛躍有高深。翠浮煙樹迷通路,紅亂花枝正滿林。 禪語本無生處象,聖功無出靜中心。暮春全好風壇在,明日堪來屬杖尋。 九 曲 溪 (明) 湛若水九曲涓涓始濫觴,瀠瀠恰似九回腸。江湖壹念能忘得,曲曲須傾壹百缸。4. 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 東海古剎,鷺島禪宮。坐五老之蔭麓,對紅塵之寂空。歷千載之更叠,閱百代之崢嶸。續斷香而積祀,起殘灰以增宏。托山勢而列闕,因丘形以建墉。重檐翔脊,琉瓦瓷瓊。青鼎玄爐,西鼓東鐘。層階歷升,回廊旁通。雕欄望海,白塔指穹。迎普照於清迥,揚梵音乎蔥蘢。燈傳而岸渡,化流而影從。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壹。 寺內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