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江北岸的壹個城市長大,那裏的園林很有名...有些愛花的人只是把花種在花盆裏,放在架子上。架子在院子的對面。院子照例不大,只夠放下壹個架子;架子上最多不超過二十盆花。有時在院子裏靠墻建壹個“花臺”,花臺上種壹棵開花的樹,有的種在院子裏的地上。但這只是壹個普通的裝飾品,不是愛情花。
朱自清先生是揚州人,對家鄉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在揚州人家的小院裏,正如朱先生所描述的,經常搭建壹個花臺,養幾十盆花木。應該說這個院子裏壹定有個愛花的主人,但朱先生說:“這只是個普通的擺設,不是愛花的人。”
揚州真正愛花的是什麽?真正愛花的大概是鄭板橋《梅莊吉》中“廣陵東二裏火”的敬齋先生。此敬齋先生喜梅,“而梅最親切,機器人修之;睡眠者幫助它;缺者補之;不僅如此,霜月寒,冰魂雪時,梅癡“流連其下,頻頻催妳掛念,不忍則臥。"而當室外風信號泛濫,閃電急射時,他"穿上衣服,把燈舉到天上,四處巡視,視梅安危而後安。“敬齋先生愛梅,愛梅,早已視梅為朋友,愛梅如子,彼此形影不離。這也許就是朱心目中的愛人。
當然,鄭板橋的靜齋先生畢竟還是少數,但揚州人把種花種樹當成壹件賞心悅目的事,卻十之八九,幾乎家家如此。
早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徐展之就是廣陵南兗州刺史。他在自己建造的花園裏廣植花木,壹派“果竹繁盛,花木成排”的景象。到了唐代,在詩人姚合的筆下,揚州已經是壹個“花園多半是房子”的地方了。在花園般的房子裏,當時的揚州人壹定花木繁茂。清代揚州的繁榮使揚州人更加註重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種植花草樹木成為民居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裏種花為田”,“處處種竹,處處養鵝”,成為當時揚州人崇尚和追求的生活情趣。
以前揚州的大戶人家都有花園,再晚壹點,也有大棚。這些花園和溫室壹年到頭都開滿了花。據李鬥《揚州原船記》記載,當時揚州北郊的梅花嶺、邦華村、寶城、茅山、唐磊等地,都有花圃,花圃以戶為單位種植,以蔭相連。第二本書說:
湖上的園亭,都帶花園,是花的地方。.....花匠叫園丁,養盆景,種矮松、矮雪松、柏樹、梅柳。海桐、黃楊木和虎刺,最小的最多。花是最美麗的。冬天暖房烤牡丹。正月為園亭。
李鬥的敘述簡明扼要。事實上,在舊時代,花園裏的園丁每天早上都把精心培育的四季花卉放在花盆裏,送到城裏主人家的客廳、書房和院子裏的花架上,這樣,無論是主人家的住所內外,壹年四季鮮花總是盛開,芳香四溢。富春茶樓是揚州著名的茶館,在鹽阜路上有壹個花園。富春園的四季花,每天早上由園丁準時送到德勝橋的主人住處。主人的住處也叫富春花局。今天的富春茶館是在富春花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盆花種在陶罐裏,透水透氣,有利於花木生長,但用於室內陳設就不太優雅了。所以揚州人有很多優秀的瓷壺和紫砂壺,是專門用來放陶罐的。那些瓷壺是青花粉彩的,那些紫砂壺是黑泥紅袍的,等等。什麽盆配什麽花都是有講究的,園丁會根據主人的喜好合理搭配,比如紅色長袍的蘭花,襯托出濃密的藍葉如雲;海棠配青瓷,暗紅色的花瓣鮮艷而不妖。揚州人在客廳和書房擺放花卉的情況很多。這些特例被稱為“季華”,多由紅木、紫檀木制成,本身就是壹件精致的工藝品。幾朵花高高低低,齊肩齊膝。還有更低的東西,放在書桌的茶幾上,那就是“插座”。花、花盆、花相得益彰,彰顯主人的意趣與優雅。
當然還有送花上門的園丁,不是壹般的家庭。但普通人也有自己獨特的賞花樂趣。有條件的,在院內建壹個花臺,四周短墻,還可以用小瓦、旺磚做成圓形或弧形、或方形或角形的幾何圖形,看起來像壹個大家庭的花窗。沒有地方搭建平臺,就有人在窗下搭建。花架看起來像梯子,花盆壹層壹層擺放。占地不大,卻錯落有致,匠心獨運。花壇土壤不多,但很肥沃。種的花木不多,也不會太貴。常見的有海棠、玉簪、炮仗紅、鳳仙花、天竺、菊花、蠟梅等。但在主人的呵護下,這些四季花木沒有主人的呵護,反而比那些名花更加繁茂。事實上,普通人比大家庭更喜歡花。大戶人家的賞花是園丁養的好,賞花人對花木的沈浮和季節的變化毫無概念。普通人自己做。雖然有汙垢和修剪,但工作後的欣賞更親切悅目。
揚州人喜歡在家裏的中庭和庭院賞花,尤其是在農村。揚州人歷來有郊區賞花的習俗。《揚州畫舫錄》已出版十壹年:“畫舫有城有會,春為梅花桃花;夏天是牡丹、芍藥、荷花三城;秋天是桂花芙蓉第二城。“其實秋天有壹座菊花城,冬天有壹座臘梅城。李鬥可能錯過了。揚州人去郊區賞花,最受關註的花有兩種,牡丹和瓊花。
芍藥和瓊花早在宋代就很有名。歐陽修在揚州做官時,曾健庭寫過詩:
瓊花芍藥天下無關系,不寫詩我有時怨。
我在吳雙亭喝醉了,知道廣陵泉不是我的責任。
關於揚州的牡丹,曾有“洛陽牡丹,揚州牡丹”之說。蔡京在揚州任知府期間,每年牡丹開放時,采摘十萬多株牡丹花,舉辦“花展”。可見揚州牡丹之盛。因此,到了宋代,劉攽、王冠、孔武忠都為揚州牡丹寫下了《牡丹譜》。
關於揚州的瓊花,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王禹偁的兩首瓊花詩。詩前序曰:“揚州後土寺有壹花,潔白可愛。它的樹又大又花,不知道是什麽木頭。叫瓊花。”從此,揚州的瓊花,作為揚州特有的珍稀名花,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除留下大量詩文外,這些文人還專門作筆記,如宋代杜佑的《瓊花記》、張敞的《瓊花賦》、鄭興義的《瓊花編》、明代楊端的《瓊花譜》、清代余屈原的《瓊花》。上世紀80年代,瓊花被定為揚州之花。最近,瓊花觀又恢復了。三月賞瓊花,已成為揚州人的壹大樂事。
揚州人愛花愛盆景。相傳揚州盆景始於唐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已成為中國五大流派之壹,被世人稱為“揚派盆景”。楊派盆景的藝術特色體現在“雲形”樹樁盆景上。此盆景自小培育,精心捆紮,精雕細琢,樹幹蜿蜒,枝葉分明。在“壹寸三彎”中表現出穩重流暢的做工,在“樹不直”中表現出精湛的匠心,特別適合室內裝飾和庭院裝飾。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揚州每年秋季10月都會舉辦花市,數十個苗圃競相展示各自的奇花異草。花市持續了好幾天,每天都是人潮湧動。花卉愛好者經常三五成群地聚在壹起,交流栽培花卉的經驗,稱為“讀花經”,成為現代揚州人賞花的新景象。
揚州人賞花,不僅看花的顏色,還聞花的香味。尤其是佩戴攜帶方便的香花,揚州人特別喜歡。於是乎,揚州就有了賣香花的人。朱自清在《看花》中寫道:
夏天的早晨,我們那裏有農村來的姑娘,在門邊喊著“賣梔子花。”梔子花不是什麽優質品,但我喜歡那白幽幽的黃顏色和那肥碩的身材,和那些賣花的姑娘差不多。梔子花的香味,濃而不濃,清而不淡,也是我的樂趣。我就是這樣愛花的。
到了朱自清的《梔子花》,揚州人自然會想到同類的珍珠蘭和茉莉花,也會想到揚州人覺得很親切的揚州民歌《好壹朵茉莉花》:
多美的茉莉花啊,
多美的茉莉花啊,
花園裏的花沒有它那麽香。
我喜歡壹件衣服,
看花的會罵我。
民謠通過采摘茉莉花來表現男女的向往。這也算是揚州人的別樣賞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