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鑼鼓經的詳細資料(簡體

鑼鼓經的詳細資料(簡體

分類: 文化/藝術 >> 舞蹈

解析:

壹、清鑼鼓

清鑼鼓主要有《威風鑼鼓》、《太原鑼鼓》、《絳州鼓樂》《嶽村孤子》、《斤秤鑼鼓》等。

威風鑼鼓

1988年以來,山西的威風鑼鼓從農運會到亞運會,從省城的民間藝術節到天安門廣場的四十周年大慶,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間藝術的威風,譽享全國,聲聞世界。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壹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相傳,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這種鑼鼓的特色就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 *** 風。

第壹,音響威風。看威風鑼鼓,在未見其形時,早聞其聲廠,而且如雷貫耳,非同凡響。其實它所使用的樂器很單純,只有鼓、鑼、鐃、鈸四件。傳統配置比例是鼓2鑼8鐃4鈸2。現在人數擴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鑼的比例,使音響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揮,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樂句處理多以“句句雙”出現。上百面鼓,幾百面鑼,成百付鐃鈸,***鳴齊奏,音響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李世民領兵征戰的威風。由於節奏變化多樣,有2/4 3/4 4/4, 還有 3/8 5/8出現,因而呈現多種色彩,讓人感覺到趣味無窮,宏亮而不單調,剛勁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風。威風鑼鼓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其多段體套曲壹般分“帽頭”“主體”“收尾”三個部份。曲式、句式、節奏多為行進式;曲牌名稱亦大多從軍事而來:“單刀赴會”、“三戰呂布”、“四面埋伏”、“五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演奏多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但又不離氣勢雄宏的主題,造成壹種刀光劍影,兵刃相交的戰場意境。

第三,場面威風。威風鑼鼓的演奏多到幾百人,壹律古代士卒裝束,擺開壹個接壹個的戰陣,前後進退,左右開合;壹忽而風卷殘雲,壹忽而雨打枯葉;分開的象八卦,雲集陰陽雙合。那場面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第四,舞姿威風,隊員在表演時,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沖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後弓”;鐃鈸手有“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裏也變成刀槍劍,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威武雄壯,壹股殺氣,“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鐃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武”又成了“舞”。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壹帶的壹種鑼鼓音樂。曲牌有:“流水”、“壹二五”等多種。“流水”,相傳自後漢劉智遠,劉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動以鑼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壹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

太原鑼鼓所用樂器分大小兩組,以大家什享名。其樂器為大鼓(有的直徑五尺左右)、大鐃、大鈸,大鼓為領奏。小家什為戰鼓、馬鑼、二鈸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叠句、長短錯落,象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回環反復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幹凈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鸞鈴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匯,引人人勝。

太原鑼鼓常常把競爭引入演奏,分兩隊對壘進行。甲隊壹曲終了,乙隊壹曲開始,或兩隊同時開打。這種對臺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

絳州鼓樂

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壹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裏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裏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壹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占領並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 *** 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壹舉收復並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旋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現今,新絳不但有“擂鼓臺”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壹首廿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群眾和專家、業余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壹個新臺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準備出征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幹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裏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采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花敲鼓

花敲鼓,亦名花慶鼓,又叫幹鼓。它以不伴鑼鑔,革木幹打為特色,全圍亦屬罕見。因此在演奏中盡量發揮鼓的優勢,挖掘鼓的潛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連鼓環、鼓釘都不放過,也匯總了擊鼓的各種技巧,使人耳目壹新,別開壹方天地。花敲鼓因此得名,並傳播四方。

嶽村(钅瓜)子

因產生於文水嶽村,(钅瓜)了是主奏樂器小鑔打音的摹聲,故而得名。這套鑼鼓只有兩種樂器,鼓和鑔。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全憑著打擊技巧的變化。比如鼓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鑔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閃電》,中有“天邊積雲”、“遠處雷聲”、“山雨欲來”、“烏雲壓頂”、“炸雷轟響”、“風雨交加”、“雨過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躍”,意境十分感人。樂隊傳統組合是42人,42件樂器。

斤秤鑼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長治壹帶。這種鑼鼓是以舊衡制十六兩壹斤與新衡制十兩壹斤的換算進行演奏,好象是寫在鑼鼓曲牌上的對數表。整套鑼鼓分十五遍連續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訣不同,故既不能壹鑼到底,也不能反復重疊,更不同於壹般的曲牌連奏,是按照“問斤求兩”的規律:壹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壹斤收尾。鼓點打法遍遍迥異。要求演奏者必須嫻熟斤秤歌口訣和鑼鼓點數。這種鑼鼓數學,融知識、趣味、娛樂於壹體,作者的用心堪稱佳絕。它的數學應用雖已成過去,但其文化娛樂職能卻將永存。

背冰插花鑼鼓

這種鑼鼓流行在黃河岸邊的永濟壹帶,起源於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壹塊冰,再背壹鐵棍,上插花束。手提鑼鼓,邊走邊打,山村外到村裏。給人以粗獷激越的野性感,有壹種古樸的意境。

二、舞蹈鑼鼓

舞蹈鑼鼓是融舞蹈與鑼鼓於壹體,鑼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稱鼓舞。這是壹種比較占老的藝術形式,山西有它相當大的家族,現擇主要兩種介紹。

轉身鼓

這是壹種主要流傳在襄汾縣的鼓舞,以轉身擊鼓而名。據傳始於明代萬歷年間。它的鼓點曲牌很豐富,原有壹百多首,現今還流傳三十多首。曲牌大多短小洗煉,結體為 A-B-A,B段是主體,富於變化。表現的內容相當奉富,主要是農村生活題材,亦有歷史故事、動物態勢,生動的名稱就給人極大的吸引力。什麽“小娃搖耬”、“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獅子大張嘴”等。在擊鼓技藝上亦變化多彩,因而能出現十多種不同的音響,摹擬生活,使人倍增親切感。與音響諧調,伴舞輕盈明快,靈巧多變。因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 鼓

扇鼓亦稱太平鼓。南以曲沃為最,北以朔州稱佳,是壹種說唱鼓舞,起端於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單面,用藤條或竹篾敲擊。鼓柄綴串鐵環數個,舞動時叮當有聲,頗添幾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說唱者壹身三任,無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種變化,說唱內容隨時代更新,貼近群眾心理。演奏無壹定人數限制,服飾無特殊要求,場地隨處皆可,活動簡便,很受群眾歡迎。曲沃扇鼓還留有占儺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眾娛樂的演變軌跡。

三、吹打樂

史料記載,我省民間吹打樂始於秦漢。民間以嗩吶為主的吹打樂是成熟於明清,並普及到民間,在全省極普遍。

有專家將民間吹打樂分為粗吹和細吹兩種類型。粗吹樂器有嗩吶、笙、管、大鼓、大鑼、大鑔,多用於民間喜慶節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為民間八音。

民間八音大體可分南北兩路。太原以南吹打並重,吹管樂器主要是嗩吶,而且常常兩支、三支嗩吶並吹,吹壹段後專門有打擊樂表演,打擊音響與演奏表情動態相結合,拋露各種打擊技法,十分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臺、原平、代縣、繁峙。側重在吹,鑼鼓只作配合。吹管樂器以嗩吶、管子為主,還有海笛(小嗩吶), 口哨,必須有笙伴奏。實際上是把粗吹和細吹 (笙管樂,小件打擊樂)融合在壹起。使表現力更強,適應範圍更廣,技巧要求更高。曲目很豐富,除戲曲吹腔、民歌小調、傳統曲牌外,廟堂佛曲亦為拿手。許多名家都出在這裏,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閻海登,著名嗩吶演奏家殷二文、胡金泉,著名管子演奏家張計貴等。

細吹主要指佛道音樂,這是民間的室內輕音樂,吹管樂器主要是笙管,打擊樂器除小件鑼鼓鉸子、叮哨外,又加進壹些佛道專有樂器,如鐘磬木魚,魚鼓、簡板等。聲音色彩清幽超脫。

這裏介紹兩種吹打樂的曲目:五虎爬山

這是根據洪洞金鼓樂《五福捧壽》改編的新作,它融吹奏、敲擊,舞蹈於壹體,格調豪爽、曲牌豐富、舞姿開朗、表現著人民英武向上的氣質。由五人擊鼓表演,嗩吶吹奏開門歌開頭引入,壹面大鼓主奏,四面小鼓協奏,聲音宏亮、鏗鏘密集、瀟灑爽脫。全曲虎頭,豹腰、鳳尾,效果感人。

大得勝

晉北吹打樂代表曲目之壹,用於喜慶和社火伴奏,火爆熱烈,節奏明快。壹般由“過隊”、“耍娃子”、“過街”、“吊棒槌”、“步步緊”、“繞天飛”等五、六個曲目組成,表現戰場凱旋歸來,軍民歡騰的主題。此曲為嗩吶主奏,笙和鑼鼓等打擊樂伴奏。樂曲開始由大鑼快速鳴奏十三響引入,保留著古戰場鳴金收兵得勝歸來的風範。壹些吹奏專家,對樂曲進行整理加工後,多次在國外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