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組圖:航拍焉支山,每壹張都是壁紙

組圖:航拍焉支山,每壹張都是壁紙

焉支山,祁連山的壹條支脈,主峰百花嶺,海拔3978米,位於張掖市山丹縣城東南約50公裏處,是離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公園,素有“小黃山”之稱,焉支山又叫胭脂山、燕支山,“焉支"源出匈奴語,意為"天後”,匈奴將祁連山稱為“天山”,將焉支山稱為“天後山”,壹南壹北之間,孕育出水草豐茂的大馬營草灘。( 拍攝:曹浩源 耿新福 吳誌博 曾亞運 )

焉支山是山丹縣最大的天然林區,也是天然水源涵養林區之壹,陰坡有成片天然喬、灌林覆蓋,陽坡為山地草場;東部、西部、南北為沖積平原,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登高望遠,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峽谷兩側崇山峭直,奇石巖巖。秋日,在懸崖峭壁上盛開的山丹花紅艷艷壹片,競相怒放,爭奇鬥妍。山中佛寺、道觀並存,暮鼓晨鐘,香火繚繞,每逢六月初六,焉支廟會,人山人海,絡繹不絕。

焉支山的美不光是景,2000多年的文化底蘊讓焉支山顯得更加嬌魅動人。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過焉支山,擊敗匈奴,打通中原到西域的通道,自此,焉支山以勝利的象征被載入史冊,匈奴留下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裏的“顏色”是指焉支山中壹種名叫紅藍草的植物經過加工後制作成的胭脂水粉。

公元609年,隋煬帝為再次打通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 力克艱難萬險,西巡河西走廊,在焉支山下舉行了壹場盛況空前,雲集西域27國首領和代表的貿易盟會,隋煬帝登臨焉支山峰頂,參天禪地,作下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從詩文中妳可以感受到隋煬帝是壹位心系國家安危社稷,心懷遠大誌向的帝王。追溯 歷史 ,焉支山可能就是“世博會”最早的發源地了。

公元749年秋,岑參第壹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護府,在經過焉支山時,寫下了" 燕支山 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的詩句。

唐代詩人李白的《塞上曲》有“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的詩句,正是那首《匈奴歌》中“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翻版。李白另壹首關於邊地民族生活的詩《幽州胡馬客歌》“雖居 燕支山 ,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翻飛射野獸,花月醉雕鞍”。生動刻畫了焉支山下生活的人們不畏嚴寒、驍勇善戰和粗放豪爽、逐草而居的風俗生活的情景。

唐代詩人王維的《 燕支 行》描述了霍去病率領漢朝軍隊在焉支山下大敗匈奴的情景。

盛唐時期,唐玄宗封焉支山為寧濟公,哥舒翰在焉支山南麓建寧濟公祠堂。

盛唐詩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胡馬,胡馬,遠放 燕支山 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這首詞描繪了壹幅草原駿馬圖,並展現了草原風光。表面上寫的是馬,背後面恐怕寫的是人。唐朝有很多來自中原的士兵駐紮在邊地,邊地環境嚴酷且戰事不斷,士兵生活悲苦、面對死亡,不由地會有壹種對未來感到迷憫憂慮的心情,這也說明焉支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明末著名詩人呂大器巡撫甘肅時,路過焉支山,提筆寫下《雪山》“瀚海欲空青見月, 燕支 未染白如瓊”。描寫焉支山風光秀美,氣候涼爽。

焉支山,既是壹座 歷史 名山,又是壹座文化名山。關於焉支山的故事和傳說還有很多很多,匈奴的歌聲早已消散在大漠風中,但焉支山還在,它承載著幾千年的厚重 歷史 和燦爛文化,需要我們認真去閱讀,去傳承,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