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冥幣誰規定的,有個漢族民間傳說,說東漢蔡倫發造紙術,他弟弟想學,就是學不好。造出的紙黃黃的、糙糙的,賣不出去。後來,蔡倫的弟媳婦看到左鄰右舍用陶錢、五株錢祭祀死人,就想起了這黃紙可以用來做祭祀的冥器。經過她的努力促銷,還真的在平漢族民間流傳開了。以後那買路錢就用這黃紙代替了,而且還有了個“黃裱紙”的專稱,逐漸形成了紙質冥幣。從此,冥幣完成了從實物形式向虛擬形式的轉變過程。然而,祭祀時冥幣以紙錢的形式出現,並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舊唐書·王玙傳》記載,王玙年少習禮,尤擅宗祠祭祀。唐玄宗、唐肅宗皆好神仙事,廣修祠祭,王玙就被玄宗請入宮中,但祭祀耗資巨大,為了“可持續發展”,他就將漢族民間的紙錢祭祀法引入宮中。即使如此,反對冥幣的也大有人在。唐朝的書法家顏真卿、著名詩人張藉他們在祭祖這樣正式場合公然抵制焚燒紙錢;所以,張藉在壹首《北邙行》中寫道:“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樹上”。宋朝的司馬光就批評過王玙,說焚紙錢似巫術,讓習禮者羞恥。但是冥幣還是成為祭祀時生者對死者思念的載體,並常入詩話。王建《寒食行》中有:“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徐凝的《嘉興寒食》寫很有生活趣味,“嘉興郭裏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惟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白居易曾寫過,“誰知厚俸今無分,枉向秋風吹紙錢”。同時,冥幣又稱“楮錢”,因其是是用楮樹皮制的,那楮樹上結的果子還可以做楮粒子豆腐。所以有時楮錢入詩,元朝袁桷有詩雲:“叢竹雨留銀燭淚,落花風飆楮錢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