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草綱目的詩句 1. 請幫我查壹首關於本草綱目的壹首詩
轉貼壹篇文章,供妳參考:
簡錄《本草綱目》中的詩歌(作者不詳)
筆者近來閱讀《本草綱目》時,發現李時珍不僅是壹位註重實踐具有革新思想的傑出醫藥學家,而且還是壹位詩歌愛好者。在他編著《本草綱目》時,曾引據了古今經史書四百四十種,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詩人的詩集,如《王維詩集》、《東坡詩集》、《劉禹錫集》、《陸放翁集》、《梅堯臣詩集》等,以增加可讀性,現摘錄如下:
李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堯臣詩:‘鴨腳類緣李,其名因葉高。’歐陽修詩:‘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梅堯臣和歐陽修都是宋代著名詩人,編錄他兩人的詩句,顯得對銀杏的記述更加貼切、真實。
“僧房藥樹依寒井,並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壹勺可延齡。”這是《本草綱目》“枸杞篇”所編錄劉禹錫的枸杞詩,詳細描述了枸杞的外觀及藥用作用。劉禹錫是唐代詩人,又頗通醫藥,著有“傳信方”。
王維是唐代才華橫溢的詩人。李時珍對他的詩引錄最多,曾3次記載於《本草綱目》中。其壹在“百合篇”,李時珍曰:“按王維詩雲:‘冥搜到百合,真使當熏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蓋取本草止涕淚之說。”其二在“櫻桃篇”,雲:“禮記仲春,天子以含桃薦宗廟即此,故王維詩:‘才是寢園春薦後,非幹禦苑鳥銜殘。’”其三也在“櫻桃篇”,李時珍曰:“王維詩雲:‘飽食不須愁內熱,六官還有蔗漿寒。’蓋謂寒物同食,猶可解其熱也。”
“大葉聳長耳,壹枝堪滿盤。荔枝分與核,金橘卻無酸。”這是《本草綱目》“枇杷篇”中編錄的宋代詩人楊萬裏的“枇杷詩”。李時珍在詩後還說:“頗盡其狀。”
李時珍曰:“嶺南人以檳榔代榮禦瘴,其功有四,壹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余醒頓解,朱晦閹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又朱晦閹檳榔詩雲:‘憶昔南遊日,初嘗面發紅。藥囊知有用,茗碗詎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錄異功。三彭如不避,糜爛七非中。’亦與其治疾殺蟲之功,而不滿其代茶之俗也。”
範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園詩人,《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其代表作。《本草綱目》“安石榴篇”曾編入他的詩。李時珍曰:“酉陽雜俎言榴甜名天漿。道家書謂榴為三屍酒。言三屍蟲得此果則醉也。故範成大詩雲:‘玉池咽清肥,三彭跡如掃。’”
《本草綱目》中的“榧實篇”,曾兩次編錄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詩。李時珍曰:“榧亦作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佳。故蘇東坡詩雲:‘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李時珍又說:“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雲‘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
00《本草綱目》中“水萍篇”在論及浮萍功能時,李時珍曰:“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世傳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火篆壹詩,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譯,乃是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雲:‘天生靈草無根生,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神仙壹味去沈屙,采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其法:以紫色浮萍曬幹為細末,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壹粒,以豆淋酒化下……此方,後人易名紫萍壹粒丹。”
2. 頌李時珍古詩
關於贊美李時珍的詩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雜詩 龔自珍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唐·司空圖《詩品·自然》贊美李時珍的詩句李時珍是與萬密齋齊名的著名醫學家,明代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自古舉世聞名,這兩位生於同壹朝代的醫學名人,是中華醫學界的壹大傳奇,他們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們的醫德醫風更是為世人傳頌。
據史料記載,萬密齋後來被康熙皇帝追封其為“醫聖”,而李時珍則被後人稱為“藥聖”。贊美李時珍的成語懸壺濟世,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對癥下藥,譽滿杏林,起死回生,妙手仁心,救死扶傷,醫術高明。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贊美了他的什麽精神表現了李時珍科學求實、獻身事業的精神李時珍與《本草綱目》①我國明朝的李時珍(1518—1593),是世界上偉大的藥學家。他的名著《本草綱目》,記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則,先後被譯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10余種文字,成為國際壹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藥典。
這部巨著不僅對醫藥,而且對生物、礦物和化學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時珍的學術見解是高超的,他的分類方法符合現代的科學原則。
該書於1596年問世,比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自然系統》要早壹個多世紀。②李時珍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於他批判地總結了前人的成果,“搜羅百氏”,旁征博引,參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還在於他忠心為百姓服務的精神。
他認識到這項工作對百姓有利,因而用了近30年的時閉,三次改寫,才最後成書。在寫作過程中,他不辭辛苦,深入實際,“訪采四方”,先後到河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收集標本與藥材。
他治學態度嚴謹,壹絲不茍。例如,為了證實前人所說“穿山甲誘蟻而食”,便親自動手,解剖穿山甲,結論是:“腹內臟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
③李時珍寫《蘄蛇傳》,也是壹個有益的故事。他父親李言聞,研究了蘄州的特產艾葉,寫成了《蘄艾傳>,他讀後很受啟發,便決心寫壹本《蘄蛇傳》。
開始他只是從蛇販子那裏觀察白花蛇,有人告訴他,這不是真正的蘄州蛇,真蘄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人被咬後會迅速致死,是當時皇帝指定進貢的制藥珍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時珍不顧危險,幾次爬上龍峰山去觀察蘄蛇,目睹了它吃石南藤及被捕情形,了解了它的形體與習性上的特點,終於寫出了很有特色的《蘄蛇傳》。
李時珍很重視這種研究方法,認為這樣可以“壹壹采視,頗得其真”。李時珍寫本草綱木贊美了他的什麽精神李時珍在做蔓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於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壹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並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時珍不僅對植物藥、動物藥進行仔細的調查、觀察,對礦物藥也做了不少調查工作。他曾到過銅礦、鉛礦、石灰窯等地進行調查研究。
根據本草書的記載,鉛是無毒的物質。李時珍為了了解鉛的性能,深入礦區,見到礦工們的艱苦工作條件,寫道:“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入至數裏,隨礦脈上下曲折砍取之”通過對礦工們的健康調查,認識到鉛是有毒物質,“性帶陰毒,不可多服”。
同時又掌握了鉛中毒會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現黃疸癥狀。“若連月不出,則皮膚萎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銀”據以前本草書記載,言無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為長生不老之藥。確有其事嗎?李時珍通過調查,認識到水銀是由丹砂加熱後分解出來的(“汞出於丹砂”);水銀和硫磺壹起加熱,可以變成銀朱(硫化汞);水銀加鹽等,又可以變成另壹種物質,名叫輕粉(氯化汞)。
由此,他記述水銀是壹種“溫燥有毒”的物質。“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破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無窮。
"李時珍又根據六朝以來久服水銀而造成終身殘廢的歷史事實,駁斥了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老的無稽之談,並寫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李時珍是壹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藥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裏。
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l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
《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
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李時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贊美美味佳肴的詩句有哪些?1、蘇東。
3. 張峰的代表小詩《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張峰
楊貴妃深紅碎花
劇毒不可服
梁山伯祝英臺兩只蝴蝶
可愈千年中國的相思病
壹兩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
三錢李商隱家的寒蟬
半勺李煜的壹江春水煎煮
所有的春天喝下
都傳染上中國憂郁癥古蘇州
見於隋煬帝這條運河的陰濕地帶
全草入藥可安眠
譚嗣同落葉喬木
其根可治貧血
中國地圖在清朝也患過重病
那貼李鴻章開的處方上
只有賠款的黃金
所以這壹夜
它就瘦了壹百萬平方公裏人人都相信中醫
雖然二三江湖郎中
賣過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