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
壹、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壹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遊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淒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壹)》:“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壹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壹幅秋天寒冷淒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壹)》先渲染壹種沈郁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二、對比和襯托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壹個。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壹首抒情詩,在看似敘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日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裏重點是通過比照,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裏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壹種境況。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對比僅限於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而襯托還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對比通過對照落腳點不在於相互對照的任何壹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通過對照落腳點在於凸顯相互對照的某壹方。
三、襯托和烘托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壹個更加凸顯。落腳在壹個“襯”,特別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日的感傷。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壹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壹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壹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壹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壹方的關系,所以不是襯托。寒冷淒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壹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壹種烘托。
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於“托”,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
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別的東西來陪襯和對照的修辭手法。襯托,若就襯體與主體的性質與關系而言,可分為正襯與反襯這兩種。
正襯,即是用壹與本體事物壹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頭懸梁,錐刺股“孜孜不倦的學習,妳們為了***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壹定會天加專心致誌,廢寢忘食,刻苦攻關。(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該例拿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來襯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會更加“刻苦攻關”的鉆研精神。這是“正襯”。
反襯,即是把壹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對立的觀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當妳下馬坐在壹塊巖石上吸煙體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記》)
該例以作者騎馬進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突 出森林成長茂密、林子陰暗,這是“反襯”。
常言道:“紅花雖好,也要靠綠葉扶持。”這句話很能說明襯托的道理。寫文章亦如此,運用襯托這壹技巧,會把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而襯托在其體運用中,主要又有兩種類型。
以景襯情,即通過具體生動的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壹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壹些活氣。 (魯迅《故鄉》)
這段文字描寫了故鄉荒涼、冷落、窒息的景象,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這裏是以景襯情。
②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壹大片,她像坐在壹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壹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壹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壹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孫犁《荷花澱》)
該例通過對水生嫂編織蘆席的景物描寫,渲染了壹種清新寧靜的氛圍,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溫順善良的形象,這裏是以景襯人。
以動襯靜,即通過具體的聲音或行動的描寫,來烘托渲染幽靜的自然環境或恬靜的內心世界。
①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 (碧野《天山景物記》)
該例用騎馬穿行林間能聽到蹄濺起的水聲,來襯托天山森林處人跡罕至、幽深僻靜。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壹櫞破屋來住著,早晨走來,泡壹碗濃茶,向院子壹坐,妳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郁達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裏能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來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寧靜及作者悲涼的心境。
此外,襯托的方法還可以舉出壹些,如以小襯大、以美襯美、以反襯正、以虛襯實、以賓襯主、以惡襯善、以正襯正等。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壹起相互比較的壹種修辭格。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天加深刻,矛盾問題揭得更加尖銳。對比,從內容分,有兩體對比、壹體兩面對比兩種。
兩體對比,就是把相反、相對的兩種人物、兩種事物放在壹起,進行對照、比較。
①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 (魯迅《戰士和蒼蠅》)
這兩例,是兩種人物的對比。例①,通過對照、比較,更顯得魯迅先生的偉大,反動統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們愛憎的感情。例②,通過對照、比較,肯定、贊揚了堅持真理的革命戰士,否定、斥責了誣蔑革命的反動奴才。又如:
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④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壹丈綾,系向牛頭充分炭直。(白居易《賣炭翁》)
這兩例,是兩種事物的對比。例③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憤怒,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它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對立。例④,“壹車炭,千余斤”,說明物質之多,“半匹紅綃壹丈綾”,說明價值之少,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兩面對比,就是把壹種事物的相反或相對的兩面放在壹起,進行對照、比較。
例如:
①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
②他把手放在小寶的“和尚頭”上摩著,他的被窮苦弄麻了的老心裏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來了。 (茅盾《春蠶》)
③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韓鮮人民是那樣的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④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的壹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誌,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鬥力量,…… (毛澤東中國***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體地批評了自由主義者的兩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將誌願軍戰士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對舉出來,贊美我們戰士愛憎分明;例④“系統”與“零碎”、“實際”與“空洞”這些兩相反對的概念對比著說,否定壹面,肯定壹面,使得觀點更鮮明、意思更突出。
對比根據結構標準,參考傳統分類法,又可分為平比與差比兩小類。
平比,指兩件事物平等並列地比較,往往采用並列句式。例如:
①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中國***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②今天,我們對人民,溫馴得像對母親;明天,才會用嚴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敵人燒成灰燼! (李瑛《雪夜》)
例①用並列句式對比“虛心”與“驕傲”的不同結果,利弊立顯。例②句式相同,通過對比,揭示人戰士對人民溫順,才會對敵人嚴酷的道理;使戰士性格的兩個方面更加鮮明。
差比:指兩事物有輕重差別地比較。差比則黨常采用轉折句式,或遞進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麽高尚啊!(楊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例③用“轉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與生活貌似“渺小”,實則“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關聯詞語表示差比,強調後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壹層。
綜上所述,襯托與對比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襯托,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也正由於它們有聯系,所以有些修辭著作中將它們合為“比襯”或“映襯”。但是襯托與對比的區別還是顯而見的。
①從甲乙兩者的地位來講,甲乙對比,壹般說來,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通過對比,相得益彰,兩者都更加鮮明突出。甲乙襯托,並不是所謂壹半對壹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襯甲,甲為主體,乙為襯體,勇過襯托,使主體更加鮮明、突出。這是對比與陪襯的主要區別。
②從甲乙兩者的隱現來說,凡於乙對比,兩者必須都要出現,否則便達不到黑白分明的表達效果;而甲乙襯托,襯體必須出現,而主體則允許隱藏,可以明寫此而暗指彼,特別是像以動襯靜、以明襯暗等反襯,常常不出現主體。
③從甲乙兩者的類屬來講,凡甲乙對比,兩者要麽同壹物體,要麽同壹方面,否則便不可比;而甲乙襯托,兩者可以是同類屬的,也可以是不同類屬的,如以景襯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對比與襯托,不僅是修辭方式,也是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戲劇、電影、繪畫、攝影、雕塑和音樂等,都經常用到它。如果運用恰當可以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比喻: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誌性詞語) 種類:明喻 甲像乙。 本體、比喻詞、喻體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猶如……
暗喻 甲是乙。 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是、成了、變成"連接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罷。博喻 連用幾個比喻***同說明壹個本體。雨最尋常的,壹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
借代: 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出說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體事物: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裏只有壹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3專名代泛稱: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4部分代整體:詠罷低眉無寫處, 5結果代原因: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運用借代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出現。
借代和借喻異同點:它們都是用壹事物代替另壹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不同點: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就是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構成借代的基礎事物的相關性,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擬: 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擬物)。擬人:事物人化。 擬物:甲物乙物化。嘎子豎起耳朵聽比擬和比喻的不同點:比擬是仿照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來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壹體,本體必須出現。比喻中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誇張: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的需要,對事物對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誇張的種類:擴大誇張、縮小誇張、超前誇張。 1擴大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誇張形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形式: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弱、低、淺"的誇張形式。壹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壹半。 3超前誇張: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壹步的誇張形式。看見這樣鮮綠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註意:誇張要合理。同誌們,妳來看,我們力量大如天,腳下地球當球玩。要註意文體特征,像科技說明文、說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誇張。
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壹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的種類: 1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稱的對偶形式。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相反的對偶形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遞進、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根據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對偶分為: 1嚴式對偶: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同(不能成分對句子)、平仄相對、不重復用字。如1、2句。 2寬式對偶:五條要求只要達到壹部分就可以。不很嚴格,如3句。
對偶的結構: 1成分對偶: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適宜不合。 2句子對偶:秋水***長天壹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 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比",對偶的基本特點是 "對稱"。 2 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 對偶裏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兼類現象。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壹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壹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排比的種類: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3 單句排比 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臺。如今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 4 復句排比
反復(重現)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組,這種修辭方法叫反復。 反復的種類: 1接連反復:等待著,等待著,載著妳遺體的靈車,碾過我的心。沈默啊,沈默啊,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 2間隔反復: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買兒救窮,砍頭示眾,密密殺戮,嚴刑逼供,他們不驚詫。在學生情願中有壹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反復的作用:強調作用,用於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雙關: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性和同音的條件,有意識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 1諧音雙關:我失驕楊群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2語意雙關: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反語:反語就是說反話的方式來加強表達效果的壹種修辭方式。反語的種類: 1表示諷刺的反語: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屢血痕抹殺了。 ……實在是標致極了…… 2習慣性的反語:好容易到了年末,有壹日…… 3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語:幾個女人有壹點失望,也有壹點傷心,各人心裏罵著自己的狠心賊。雙關和反語雖然都有表裏兩層意思,但是:反語的表裏意思是相反的;雙關的表裏意思是相關的。
對比: 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壹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壹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於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映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照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得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著相同的方向變化。用荒涼蕭條的環境和氣氛,襯托悲涼的心情。反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間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化。用"……但我還以為船慢"反稱"我"的急切的心情。
頂真(頂針、聯珠)頂真是句末的詞語作下壹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方式。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頂真修辭格具有蟬聯續接的特點,這種語言方式適於表現客觀事物間的遞相依存的關系。只有事物確實具有這種關系時方可使用,否則就成了文字遊戲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兩事物相關聯,就把本是用來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用來修飾乙事物的修辭方式。實際上就是詞語活用: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用形容音樂的和諧來修飾建築)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用到物上。移用和擬人:詞語的移用體現的是相關聯事物的修飾語的變化。而擬人則是側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感、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方式。分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比喻的通感: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區別:移用側重於詞語在壹定語境下替換;通感則側重在感覺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達的意思不直截了當說出來,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修辭方式。孔乙己壹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孔乙己,妳臉上又添新傷疤了?quot; 暗示"又挨打了"。 回環(回文)回環就是用相同語句回環往復說明的壹種修辭方式,形式上表現為詞語相同而語序相反。他爬起來跌倒,跌倒爬起來,繼續掙紮著前進。回環只有兩個語言片斷;頂真則不限於兩個。回環是甲-乙,乙-甲;頂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壹種修辭方式。也就是對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說話,壹般可把它分為呼人、呼物兩種形式。雷鋒啊,妳雖然生活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但人們從妳身上,也從千千萬萬革命戰士的身上,看見了未來的人類,***產主義的人類。(呼人)啊,電!妳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被人拔去了,但是妳,妳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妳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呼物)
互文:指古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壹個完整意思的壹種修辭方法。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壹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註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抑揚結合、 象征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表現手法的分析是壹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註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壹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說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發情感的種種手法等,盡量抓到得分點。
表現手法主要分為三大類: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和托物寓理。
描寫手法分為:(1)襯托:正襯和反襯(2)聯想和想象也就是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
修辭手法:(1)比興(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 (5)雙關(6)用典(7)設問、反問和反語
對比"、"襯托"和"烘托".
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壹起,以***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壹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壹般,在宮殿裏恣情歡樂;另壹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襯托"指用事物間相似或對立的條件,以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是指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條件來襯主體事物,比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壹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稱的五嶽、天臺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壯麗非凡.反襯是指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主體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試題選取了杜甫的<漫成壹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壹句就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壹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於: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同表現某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