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壹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錇渺鬧饕?卣魘牽?唚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參考資料:
2,畫餅充饑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壹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壹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壹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壹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壹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壹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壹個情節:在坑道裏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壹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壹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壹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壹種感覺引起另壹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壹種聲音會引起壹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壹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壹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壹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參考資料:
4,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
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
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
怎麽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
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謖飫鎄抵勇穡克?睦鏌患保?
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
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
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拔苗助長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壹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裏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裏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裏去把禾苗壹壹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裏壹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壹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壹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壹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壹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壹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壹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妳宰牛的技術怎麽會有這麽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壹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壹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壹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壹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麽地方可以下刀,什麽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壹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壹般需要壹年換壹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壹個月就要換壹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壹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遊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壹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壹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壹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誌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幹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壹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妳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參考資料:
10,坐井觀天
出處]
《莊子·外篇·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壹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說]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講了這樣壹個故事:
在壹口廢井裏,住著壹只青蛙。壹天,青蛙在井邊碰見壹只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自豪地對海鱉誇口說:“妳看,我住在這裏多麽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妳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麽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麽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壹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只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妳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裏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裏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裏才是真正的快樂。”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說,坐在井裏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
由這兩篇文章便有了兩個意義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成語新編:坐井觀天
文/王蒙
蛙君幼時,家中有壹口淺淺的枯井,他喜歡常常坐進去冥思遐想,高眺遠望。及長,蛙君習畫,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圍救生圈,心平氣和,徐徐仰望,特坐獨視,怡然自得。有時看到枝葉扶疏,有時看到花開花落,有時看到陰雲壹塊,有時看到白雲壹朵,有時看到明月壹輪,有時看到繁星幾點……凡春夏秋冬,陰晴寒暑,風雨雷電,蚊蠅蜻蜒,蝙蝠飛鳥,樹木花草,天光雲色,輪廓雖小而變化無窮,均甚可觀。蛙君喜而時習之,揣摩爛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氣,因氣生力,力發筆從,壹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畫出世矣。
蛙君畫甚為走紅,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紐約、蘇黎世的繪畫拍賣市場上亮相,有壹幅莫名其妙圖,賣到250美元。
這壹消息傳來,輿論嘩然。或曰,250美元算什麽,實是對我美術家之汙辱。畢加索之畫曾賣2500萬美元!蛙君售價不過畢老的十萬分之壹,實是有辱人格國格。或曰,這250元也是看準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計,吊蛙君的胃口,心懷叵測,別有用心,對蛙君表現,應該查壹查。或曰,250元是壹個偉大的開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萬五、二十五萬以至更多,蛙君的畫實代表了時代潮流,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融合、火花、變奏、誤區、怪圈……雲雲。
壹好事記者對蛙君進行追蹤采訪。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觀天作畫壹五壹十地告訴了記者。記者寫了報道,輿論再次嘩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無非是妄圖把吾們的藝術家全部幹凈徹底地趕到井裏去。或曰,吾早就說過蛙某的畫沒有前途,怎麽樣?勿謂言不預也。或曰,坐井觀天,其實連二百五的畫也是畫不出來的。記者報道,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克裏空”,實違背了新聞道德與新聞紀律,必須嚴辦,不可縱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觀天,偏住壹隅,實是對於藝術事業的挑戰,而他的挑戰居然成功了,驚世駭俗,不能掉以輕心。或曰,蛙某,雖然不才,卻亦不應全盤否定。坐井而畫,誤入歧途,能坐視不管不問不援不救乎?!
於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統工程計劃。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與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諸畫之微渺,拉上他參與各種招待會座談會冷餐會紀念會發獎會校友會聯歡會追悼會大宴會小宴會舞會今晚我們相識會……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繽紛誘惑梯突。蛙君如饑似渴如醉如癡如醍醐灌頂,暫停做畫,不談二百五的藝術。而是徜徉宇宙,遨遊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樂。人皆謂蛙君好戲,還在後頭呢。
坐井觀天新啟示
文/劉先明“
壹只青蛙坐在井裏,壹只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妳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壹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麽大,還用飛那麽遠嗎?”
小鳥說:“妳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壹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妳是弄錯了。不相信,妳跳出井口來看壹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註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就這個故事來分析,焦點在於青蛙該不該跳出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麽要“跳出來”呢?就為了看看天有多大嗎?
青蛙跳出來看看的目的不該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無邊無際的天底下,肯定還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現在所在的井還要好的井;應該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會有哪壹天會沒水、要有危機感;應該在跳出來後,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況下,在確保能維持自己生命時間情況下的活動距離範圍裏、再去尋找有沒有比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進壹步去發現並棲身於水源比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質也更適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決定是否馬上跳出來的時候,它也要考慮跳躍能力、環境條件等問題,如果井中的環境和它的跳躍能力都不可能讓它跳躍出來,它沒必要現在馬上跳,否則跳的越高,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要等到井裏水多、能夠跳出來的時候跳,如果能有鍛煉身體的作用,可以邊鍛煉邊試跳,否則那只會是無味的浪費和消耗。青蛙跳出來後,如果沒找到比這口井適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它應該在欣賞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後,再回到這口井裏去、維持它的生命、繁衍後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壹個動物都是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功能並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發揮作用的,每個動物要在生物鏈中發揮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備本動物群種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應該是繁衍生命的、成為自然界生物鏈中不可斷的壹個鏈,那麽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沒有水的,而井是較能積蓄、保存水,是比較適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對於青蛙來講,它要關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滿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這樣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它才能生存、實現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現在,青蛙選擇和占據了壹個比陸地、沙漠等環境裏水源相對多的環境裏生存,不乏是壹個暫時的明智選擇。
這個故事自然也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希望這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