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重點句式。
3.學習、鑒賞本文的景物描寫和哲理闡述。
4.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5.理解景、情、理三者的內在關系。
教學重點
蘇軾在與自然、宇宙的對話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景、情、理的內在關系。
教學準備
學生通譯全文,把自己不能翻譯的字詞作上標記,留待課上討論解決。做好字詞註音、作者簡介、作文背景介紹等預習工作。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解法、內容拓展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寫有具體問題的字條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導入
〔多媒體顯影〕
?成熟是壹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壹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壹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壹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壹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壹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壹種無須聲張的厚實,壹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壹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學生比較閱讀以上兩則文段,感知作者的性格特點。
設計目的 讓學生了解蘇軾的?成熟?、?從容?、?大氣?以及在?風雨?之中他內心的平定,即?也無風雨也無晴?,引出他的思想內核:蘇軾將儒家、道家、釋家三者完美統壹:修身以儒,治心以佛,養心以道。這將為學生理解本篇作者的思想做好鋪墊。
二、走近作者:
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①字子瞻,號東坡居士。②宋代豪放詞風的創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意蘊深遠,《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這壹風格的代表作。③是?唐宋八大家?之壹,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④ 蘇軾還是非常有名的書畫家。
設計目的壹是檢查學生預習,二是通過學生的整合和老師的補充,更立體地了解作者。
三、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多媒體顯影〕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壹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 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壹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壹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壹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壹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壹住就是五年,在這裏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壹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壹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裏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夫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壹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壹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教師: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遊覽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出慨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壹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極為成功。傳到明代,明代的書畫家董其昌看到了真跡,十分傾倒,董其昌作過壹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為此賦,楚騷之壹變也;此書,?蘭亭?之壹變也。?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多媒體顯影〕蘇軾《前赤壁賦》書法作品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介紹,鍛煉其語言表達和概括能力。同時背景的呈現方便學生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展示蘇軾的書法作品,為的是拓寬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同時深刻感受蘇軾的個人的修養。
四、關於?賦?
〔多媒體顯影〕
賦,始於兩漢魏晉,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壹種文體,不同的歷史時期,在體制上有所變化,大體經歷了漢賦(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魏晉時期出現駢賦、唐代格律化的定型出現律賦、宋代出現文賦(散文化)。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以後出現的壹種文體。賦是壹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講求文采,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張手法。漢代以後,賦分別向駢文和散文兩個方向發展。前者便出現了駢賦和律賦,註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調,對押韻也有嚴格要求;後者便發展為文賦,不講求駢偶和音律,句式可長可短,押韻也較自由。
文賦兼有詩歌和散文的壹些特點,不受駢賦、律賦那些框框的限制,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之作。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誌?,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師:下面讓我們在音樂背景下,聽老師範讀壹遍這篇千古名作,感知壹下?賦?的基本特點和文章的韻律。
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了解賦,拓展知識面。同時讓學生了解本文中?主客問答?、壓韻對偶等形式是?賦?的基本特質。老師範讀而不用播放器裏的範讀,加強老師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在重音上可以有意識地調控,讓學生加深對文本誦讀的印象。
五.檢查預習
① 字音檢查
〔多媒體顯影〕
屬客 桂棹 嫠婦 愀然 舳艫 槊 匏 釃酒 扁舟 少焉
〔學生註音〕
屬(zhǔ)客 桂棹(zh?o) 嫠(l?)婦 愀(qiǒo)然 舳(zh?)艫(l?)
槊(shu?) 匏(p?o) 釃(shī)酒 扁(piān)舟 少(shǒo)焉
設計目的檢查預習,積累字詞,夯實基礎。
② 學生交流在預習中不會翻譯的字詞,讓會翻譯的同學來解決,大家都不會的老師來明確,最後重點字詞再提問抽查。
第壹段詞語:屬:通?囑?,勸酒。 少焉:壹會兒,不壹會兒。 橫:籠罩。
如:往。 淩:越過。 馮:通?憑?。
第二段詞語: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倚歌而和之:而,並列連詞 溯:逆流而上。
和:伴奏。 舞、泣:是使動用法。
第三段詞語: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釃酒:斟酒。 匏樽:酒器。 悲風:悲涼的秋風。
第四段詞語:盈虛:月圓,月缺。 卒:終於。 蓋:句首副詞,表示推測。 曾:簡直,竟然。
藏:寶藏。 適:舒適,引申為享受。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互助協作的過程中學會古文翻譯所采取的字字落實的直譯的方法。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人人都能參與課堂,或請教,或為師。既活躍了課堂又融洽了學生間的關系。最後通過老師對重點字詞的提問,壹是為了進行鞏固,二是為了檢測是否有學生因為害羞或其他原因對壹些重難點字詞句式,既不懂又沒問。
六、內容分析
學生回答,整合
〔多媒體顯影〕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壹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壹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壹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壹。
設計目的 培養學生在古文閱讀中,在翻譯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
七、課後作業
思考問題:〔多媒體顯影〕
1、文章第壹段,寫了什麽?
2、第二段,有什麽變化?
3.第三段,為什麽而悲?
4.第四段,?我?為什麽樂觀?
5.第五段,首尾的關系怎樣?
課後反思
學生能很快進入情境,並能在老師的帶領下積極地參與活動,體現了?誘思探究?理論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生的引導?的思想,但有部分學生在對文本翻譯過程中不懂得如何直譯,認為意思到了就可以了。在這方面還要多練習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