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詩詞及賞析

李白詩詞及賞析

1、《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賞析:這首五絕是李白在宣城,為悼念壹位善於釀酒的老師傅而寫的。事本尋常,詩也只寥寥數語,但因為它以樸拙的語言,表達了真摯動人的感情,壹直為後人所愛讀。紀叟離開人世間,引起詩人深深的惋惜和懷念。詩人癡情地想象這位釀酒老人死後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為我李白釀出老春名酒,那麽如今在黃泉之下,還會施展他的拿手絕招,繼續釀造香醇的美酒吧!這看去是詩人壹種荒誕可笑的假想,然而卻說得那麽認真、悲切,使讀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覺得這壹奇想是合乎人情的。接著,詩人又沿著這條思路想得更深壹層:紀叟縱然在黃泉裏仍操舊業,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這裏,詩人更為悲切,為了表達這種強烈的傷感之情,采用設問句式,故作癡語問道:"老師傅!妳已經去到漫漫長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還活在人世上,妳釀了老春好酒,又將賣給誰呢?"照這兩句詩的含意,似乎紀叟原是專為李白釀酒而活著,並且他釀的酒也只有李白賞識。這種想法顯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癡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詩人平時與紀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難得的知音,現在死生分離,是多麽悲痛啊!沽酒與釀酒是李白與紀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觸,然而,這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是最令人難忘,最易引起傷感。詩人善於抓住這壹點,並賦予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摯自然,十分感人。2、《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壹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賞析: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唐開元五年(717),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後留在唐朝廷內作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曾有詩篇唱和。天寶十二載,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隨同日本第十壹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李白這首詩就是在這時寫下的。詩的標題"哭"字,表現了詩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籍的真摯感情,使詩歌籠罩著壹層哀惋的氣氛。"日本晁卿辭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長安,詩用賦的手法,壹開頭就直接點明人和事。詩人回憶起不久前歡送晁衡返國時的盛況:唐玄宗親自題詩相送,好友們也紛紛贈詩,表達美好的祝願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寫詩答贈,抒發了惜別之情。"征帆壹片繞蓬壺",緊承上句。作者的思緒由近及遠,憑借想象,揣度著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種種情景。"征帆壹片"寫得真切傳神。船行駛在遼闊無際的大海上,隨著風浪上下顛簸,時隱時現,遠遠望去,恰如壹片樹葉飄浮在水面。"繞蓬壺"三字放在"征帆壹片"之後更是微妙。"蓬壺"即傳說中的蓬萊仙島,這裏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歸途中島嶼眾多的特點,與"繞"字相應。同時,"征帆壹片",飄泊遠航,亦隱含了晁衡的即將遇難。"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兩句,詩人運用比興的手法,對晁衡作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懷念之情。前壹句暗指晁衡遇難,明月象征著晁衡品德的高潔,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沈淪於湛藍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藝術境界清麗幽婉,同上聯中對征帆遠航環境的描寫結合起來,既顯得自然而貼切,又令人無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寫情,寄興深微。蒼梧,指郁洲山,據《壹統誌》,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東北海中。晁衡的不幸遭遇,不僅使詩人悲痛萬分,連天宇也好似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沈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詩人這裏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雲的愁來表達自己的愁,使詩句更加迂曲含蓄,這就把悲劇的氣氛渲染得更加濃厚,令人回味無窮。詩忌淺而顯。李白在這首詩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極度悲痛的感情用優美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表達得含蓄、豐富而又不落俗套,體現了非凡的藝術才能。李白的詩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飄逸的特色,在這首短詩中,我們也能體味到他所特有的風格。雖是悼詩,卻是寄哀情於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顯得自然而又瀟灑。李白與晁衡的友誼,不僅是盛唐文壇的佳話,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歷史的美好壹頁。3、《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賞析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壹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壹瀉千裏。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壹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裏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4、《長門怨二首》(壹)天回北鬥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壹段愁。(二)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裏人。賞析:《長門怨》是壹個古樂府詩題。據《樂府解題》記述:"《長門怨》者,為陳皇後作也。後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相如為作《長門賦》。......後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陳皇後,小名阿嬌,是漢武帝皇後。武帝小時曾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李白的這兩首詩是借這壹舊題來泛寫宮人的愁怨。兩首詩表達的是同壹主題,分別來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來看,又有珠聯璧合之妙。第壹首,通篇寫景,不見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現紙上;畫外之人,呼之欲出。詩的前兩句"天回北鬥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點出時間是午夜,季節是涼秋,地點則是壹座空曠寂寥的冷宮。唐人用《長門怨》題寫宮怨的詩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處。沈佺期的《長門怨》有"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句,張修之的《長門怨》有"玉階草露積,金屋網塵生"句,都是以類似的景物來渲染環境氣氛,但比不上李白這兩句詩的感染力之強。兩句中,上句著壹"掛"字,下句著壹"流"字,給人以異常淒涼之感。詩的後兩句"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壹段愁",點出題意,巧妙地通過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張修之的《長門怨》也寫到月光和長門宮殿。沈詩雲:"月皎風泠泠,長門次掖庭",張詩雲:"長門落景盡,洞房秋月明",寫得都比較平實板直,也不如李白的這兩句詩之超妙深曲。本是宮人見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這兩句詩卻不讓人物出場,把愁說成是月光所"作",運筆空靈,設想奇特。前壹句妙在"欲到"兩字,似乎月光自由運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說"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尋常語言,變得索然無味了。後壹句妙在"別作"兩字,其中含意,耐人尋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宮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處,遍地皆愁,到長門殿,只是"別作"壹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為:宮中本是壹個不平等的世界,樂者自樂,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壹首《長門怨》所說,"壹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宮,照見歡樂,再到宮人居住的長門,"別作"愁苦。從整首詩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壹幅以鬥柄橫斜為遠景、以空屋流螢為近景的月夜深宮圖。境界是這樣陰森冷寂,讀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處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經可想而知了。第二首詩,著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緣情寫景,使景物都染上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結尾處才寫到"愁",這首壹開頭就揭出"愁"字,說明下面所寫的壹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感。詩的首句"桂殿長愁不記春",不僅揭出"愁"字,而且這個愁是"長愁",也就是說,詩中人並非因當前秋夜的淒涼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長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臨大地,萬象更新,也絲毫不能減輕這種愁怨;而由於愁怨難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記憶中已經沒有春天了。詩的第二句"黃金四屋起秋塵",與前首第二句遙相綰合。因為"金屋無人",所以"黃金四屋"生塵;因是"螢火流"的季節,所以是"起秋塵"。下面三、四兩句"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裏人",又與前首三、四兩句遙相呼應。前首寫月光欲到長門,是將到未到;這裏則寫明月高懸中天,已經照到長門,並讓讀者最後在月光下看到了"長門宮裏人"。這位"長門宮裏人"對季節、對環境、對月光的感受,都是與眾不同的。春季年年來臨,而說"不記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間;屋中的塵土是不屬於任何季節的,而說"起秋塵",給了塵土以蕭瑟的季節感;明月高懸天上,是普照眾生的,而說"獨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詢《唐詩解》中語)。這些都是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所說的"無理而妙",以見傷心人別有懷抱。整首詩采用的是深壹層的寫法。這兩首詩的後兩句與王昌齡《西宮秋怨》末句"空懸明月待君王"壹樣,都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但王詩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寵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詩則活用《賦》語,另成境界,雖然以《長門怨》為題,卻並不抱泥於陳皇後的故實。詩中展現的,是在人間地獄的深宮中過著孤寂淒涼生活的廣大宮人的悲慘景況,揭開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