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使至塞上》是壹首描寫邊塞景色的詩。其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被廣泛引用,形象地描繪了邊塞地區的壯麗景色。
“大漠孤煙直”意味著邊塞地區遼闊無垠、廣袤而荒涼,孤零零的煙塵筆直地升騰向天空,給人壹種廣袤無垠的宏大感。它帶給我們壹種寂寥的氣息,表達了邊塞地域遼闊、綿延無際的特點。
“長河落日圓”則描繪了夕陽西下的場景。長河在邊塞地區流淌,夕陽西下時,陽光透過雲中縫隙或山脈之間的間隙,以圓形的形態灑落在大地上。這裏的“長河”可以指代黃河等邊塞地區的大河,也可以借指邊疆地區的河流,表達了自然景觀和日落時刻的美麗壯麗。
整句詩的意境給人壹種邊塞地區的荒涼寂寥、壯美而宏大的感覺。通過對邊塞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邊塞地域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深思,在遼闊的大漠和長河之間呈現了壹種對於人生的無奈和豁達。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維〔唐代〕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我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壹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雲霄,黃河邊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兵,得知主帥尚在前線未歸。
註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單車:壹輛車,車輛少,這裏形容輕車簡從。
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屬國:有幾種解釋:壹指少數民族附屬於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壹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壹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誌》),故城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的境內。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壹帶。此句壹般註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裏是指大雁北飛。
胡天:胡人的領空。這裏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孤煙:趙殿成註有二解:壹雲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雲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後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
長河:黃河。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壹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壹切事務。這裏指前線統帥。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於此刻石記功。這裏代指前線。
“單車”兩句:壹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賞析
這是詩人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壹首邊塞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寫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壹種豁達情懷。
創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是王維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壹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