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釋]
(1)桃花溪:據《清壹統誌》載:“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縣西南二十五裏,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
(2)隱隱:隱約看不分明的樣子。飛橋:橋高如淩空飛起。野煙:山野間的煙靄。
(3)石磯(ji基):水邊突起的大石。西畔:西邊。這兩句說,遠遠望去飛橋為煙靄所遮,看不真切,到溪邊大石西面去問問漁船上打魚的人。
(4)盡日:終日。
(5)洞:指桃源洞。這兩句是詩人問漁夫的話:只見桃花終日隨著溪水流去,桃源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麽地方呢?
[簡要評析]
以桃花源、桃花溪為題作詩行文始俑於東晉的陶淵明,之後有不少詩人都有取材桃花源、桃花溪來寫詩的。這首《桃花溪》,表達了詩人對桃源壹般幽雅隱居之處的向往與追求,表現出作者自己高山隱士的人生誌趣。說張旭本詩中透露出狂草收法藝術的氣息,這是有根據的。妳看,詩人在四句詩中安置八景,即“飛橋”、“野煙”、“石磯”、“漁船”、“桃花”、“流水”、“山洞”、“清溪”,便可視為草書中的重墨濃色部分,而“隱隱”、“隔”、“西畔”、“隨”、“何處邊”等均可視為草書中的疏曠部分。這兩部分詞語經用者有機組合,便如同草書中的講究布局,註重定熱,高下的俯爺呼應,左右的均衡對稱,線條的粗細搭配,虛實的錯落有致。這是其壹。另外從詩的意境看,首句“隱隱”已是虛語,再襯以“飛”、“野”,便給人壹種飄忽不定的速。二句的“問”字也不能小看其作用,據《桃花源記》載,此漁夫雖探過桃花源勝地,但待他再探時卻已不知其洞在何處了,故問的結果只能是壹片涉茫。三句更以桃花盡日漂流來反襯桃花源已無跡可求,於是就增加了詩作的空幻之意。未句則完全讓人沈浸在壹種疑慮之中,愈發使讀者產生壹種朦朧感。因此,歸納本詩意境合可得知作品充溢著詩人草書藝術那種空靈翼動的藝術氛圍。因為詩人是壹介書法家,因此,詩中表現出了狂放不的性格和飄逸浪漫的詩風,全詩重在“慨嘆實無可以避世之地”,隱約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涉茫難求的惆悵心情,表現了對清幽環境的贊美和隱逸生活的追求,詩人對心中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了桃花溪,盡在其中了。
[詩人簡介]
張旭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市)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劍舞,稱為“三絕”。性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號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的熱狂程度,如民間說的“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