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1)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初春小雨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春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楊柳枝 溫庭筠 織錦機邊鶯語頻,停梭垂淚憶征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楊柳未覺春。 過襄陽樓 元稹 襄陽樓下樹陰成,荷葉如錢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萬點,隔樓鶯舌兩三聲。 有時水畔看雲立,每日樓前信馬行。
早晚暫教王粲上,庾公應待月華明。 鶯梭 劉克莊 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 蠶婦吟 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奉和杜相公發益昌 岑參 相公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萬條拂去旌。
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鹹陽城東樓 許渾 壹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送春 朱弁 風煙節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
結就客愁雲片段,喚回鄉夢雲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
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寒食 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絕句 僧誌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遊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睡起 楊萬裏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過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壹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初歸石湖 範成大 曉霧朝暾紺碧烘,橫塘西岸越城東。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 信腳自能知舊路,驚心時復認鄰翁。
當時手種斜橋柳,無數鳴蜩翠掃空。 春日登城 鄭思肖 城頭啼鳥隔花鳴,城外遊人傍水行。
遙認孤帆何處去,柳塘煙重不分明。 浣溪沙 馮延巳 春到青門柳色黃, 壹梢紅杏出低墻。
鶯窗人起未梳妝。 繡帳已闌離別夢, 玉爐空裊寂寥香。
閨中紅日奈何長。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永遇樂 李清照 詳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2. 帶有酒或柳的詩句有哪些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行路難三首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32643336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爛草, 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 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 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壹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客中行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古詩中的酒文化 中國是壹個釀酒、飲酒的國度,也是壹個賦詩、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與酒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的酒,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農耕社會;中國最初的詩,大約也產生於這壹時期。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以禦賓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可見,酒是社交宴會中的"天使",觥籌交錯之際,舉觴稱賀之時,美酒堪稱傳遞心意的佳媒。"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君子有酒,旨且多"。
東晉詩人陶淵明之前,酒中雖然已經積澱了若幹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為創作素材之壹種被吟詠入詩。荊軻謀刺秦王,酒酣辭行而歌《易水》;劉邦甫定天下,宴飲既醉而唱《大風》;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橫槊而賦《歌行》,秦漢時期,酒只是激發情緒而已。
直至魏晉時代阮籍、嵇康,“也還是酒是酒,詩自詩”,兩者之間並沒有顯示出必然的內在聯系。陶淵明是第壹個有意識地將詩與酒“攀親結緣”,並在詩中賦予酒以獨特象征意義的詩人,“忘憂物”的指稱,便是他的發明。
陶淵明(365~427),壹名潛,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潔的大詩人。在其現存174篇詩文中,有56篇寫到飲酒,約占40%!詩酒聯袂,寄意遣懷,既是文學史上的千秋佳話,更是酒文化窺測的不變傳統。
這個傳統,是從陶淵明“寄酒為跡”開始的,對後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們的心靈感受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與吟酒詩作產生過極為深遠的潛在影響。 飲酒詩(之十四)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飲酒詩主要表現自己遠離汙濁官場,歸隱田園的樂趣,稱頌從酒中品到的“深味”。
這個“深味”,就是“漸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謂“寄酒為跡”,即借詩酒寄意遣懷,抗衡濁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與自為。
他的詠酒詩,首開風氣,為後人樹立了酒徒、隱士、詩人“三位壹體”的風範,對後世文人的飲酒生活和吟酒詩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魏晉之後的隋唐,史稱“盛世之治”,既是中國酒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中國詩文學的全盛時期。
唐代詩人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偉的氣魄,借鑒、揚棄了前人的詩酒流韻,轉而謳歌“盛唐氣象”。既有心神的澄靜,復具人性的高揚,活潑歡暢,飽滿健舉,創造出壹種唐人特有的詩酒浪漫情調,使酒文化在這座古代詩歌的顛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著名的飲酒詩人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壇盛極壹時的“雙子星”。據統計,李白現存詩文1050首,與酒有關的有170首,占總數16%左右;杜甫現存詩文1400多首,與酒有關的約300首,占21%;而在《唐詩三百首》選本中,明確提到酒的詩有46首,占15%。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壹杯壹杯復壹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他壹生曾多次隱居學道,野山深林之中,“傾。
3. 陶淵明的詩句有哪些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陶淵明·移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陶淵明·飲酒)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東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飲酒)
4. 關於楊柳的詩詞有哪些離別詩詞與楊柳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
歷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
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揚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反映了那時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送別難免有離別之苦,古代人們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使離別後的重逢成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為永別。離別就這樣表現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空間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
這壹切,都使別離蒙上壹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盡管春光無限,人們也會黯然傷神。“楊柳岸”成了淒苦離愁的地方,“煙柳斷腸處”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淒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據《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
漢人送客此橋,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從漢、唐 以來,這兒不知演過多少人間悲劇,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士將它攝入詩篇。“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可見,在灞橋握別的離情有多麽深厚,詩人把送別離恨寫得銷魂蝕骨。
“為近都門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大家送行,走出長安都門,離人去了,長條折盡,春色又減去幾分。“會得離人無限意”的楊柳,就這樣充當人們離愁別恨的載體,“千絲萬絮惹春風”,留下了壹串串帶淚的故事。
這些離別詩都被壹種千回百結的愁腸所纏繞,被壹種淒風苦雨的色彩所籠罩。直到王維壹曲陽關三疊,高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壹場清爽明亮的朝雨,灑洗了亙古如斯、哀怨淒苦的“輕塵”,“柳色”更新,終於使離別透露出壹種富於希望的情調。
畢竟,“多情自古傷離別”,王維的“朝雨”沖不走詩人們太多的淒涼悲苦與無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景物組成了壹個蕭瑟颯然的環境,再加壹個別酒醒、不見情人的“我”,烘托出了離別者的內心苦楚,使讀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壹片悲愁難己的情懷。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當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颯垂老的古柳了,真是歷盡滄桑,令人觸目傷懷, 詞人寫折柳送別的人間悲劇,壹個“幾”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同悲哀壹筆寫盡了。
周邦彥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表面上看來是愛惜柳樹,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元朝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
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描寫了郊外楊柳春光的美麗和易逝,以及送客時的惆悵心情。喬吉的“瘦馬馱詩天壹涯,倦鳥呼愁村數家。
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抒寫了浪跡天涯的詩人在旅途上盤纏郁結的愁思。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
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西城楊柳弄輕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壹代又壹代的人都將離恨付楊柳,壹片煙水淒迷中,有著太多太多的離愁別恨,濃郁得讓人透不過氣來,難怪“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別離的悲哀流傳到後世已經成為壹種傳統的情調,所以,成語中有“生離死別”壹詞,古語裏有“悲莫悲兮生別離”的說法。
這種暗色調的情緒,因為有了裊裊的柳枝作為意象,使得離別的傷感充滿了春意與詩情。古人說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寫情,而是寫悲喜時藏有景物。
楊柳有著裊娜的風姿,迷人的意態,“壹絲柳,壹寸柔情”,所以,它被賦予纏綿悱惻,哀怨無盡的情懷,這種情懷與離別的淒婉悲傷不謀而合,“楊柳依依”,“依依離情”,詩人們喜歡以柳入詩,原因大概在此吧。 、 采 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韋莊 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試。
5. 李白寫的關於“柳”的古詩有哪些李白寫的關於“柳”的古詩示例如下:
1、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塞下曲六首·其壹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4、春日獨坐,寄鄭明府
燕麥青青遊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長條壹拂春風去,盡日飄揚無定時。
我在河南別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
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醉新豐酒。
5、早春寄王漢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壹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6、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壹張琴,虛栽五株柳。
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
7、姑孰十詠·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含仲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雕,貞心嘗自保。
8、金陵送張十壹再遊東吳
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
誰人今繼作,夫子世稱賢。
再動遊吳棹,還浮入海船。
春光白門柳,霞色赤城天。
去國難為別,思歸各未旋。
空餘賈生淚,相顧***淒然。
9、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10、宮中行樂詞八首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裏,常隨步輦歸。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輦,征歌出洞房。
宮中誰第壹,飛燕在昭陽。
盧橘為秦樹,蒲萄出漢宮。
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
11、流夜郎贈辛判官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
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夫子紅顏我少年,章臺走馬著金鞭。
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
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12、相和歌辭·長歌行
桃李得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貫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13、上之回
三十六離宮,樓臺與天通。
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
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
淫樂意何極,金輿向回中。
萬乘出黃道,千騎揚彩虹。
前軍細柳北,後騎甘泉東。
豈問渭川老,寧邀襄野童?
秋暮瑤池宴,歸來樂未窮。
14、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裏,壹見平生親。
6. 描寫柳樹的詩有哪些最佳答案檢舉 隱藏 詩中柳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韓雄《寒食》)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誌南:《絕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陸遊:《釵頭鳳》)
9.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王維 輞川集·柳浪 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漪。不學禦溝上,春風傷別離。
裴迪 輞川集二十首·柳浪 映池同壹色,逐吹散如絲。結陰既得地,何謝陶家時。
岑參 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參曾居此郡八九年) 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皇甫冉 山中五詠·門柳 接影武昌城,分行漢南道。何事閑門外,空對青山老。
白居易 雜曲歌辭·楊柳枝 壹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白居易 雜曲歌辭·楊柳枝 壹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星。
白居易 雜曲歌辭·楊柳枝 六麽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7. 求表現陶淵明淡泊寧靜以及就是五柳先生的的詩句淡泊
《擬挽歌辭》: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歸園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寧靜
《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歸園田居》其壹: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五柳先生傳》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本文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作者以簡潔的筆墨表達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壹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形象。作者寫此篇時已是晚年,生活相當困苦窘迫,但作者絲毫不後悔自己選擇的歸隱生活,而是以古賢者顏回自況,表達了自己安貧樂道的情懷。
本文是作者托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壹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清高不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道德品質與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