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泉州南少林寺詩句 1. 對泉州南少林寺的描寫
泉州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也稱南少林寺,位於泉州清源山余脈東嶽山下。
據清蔡永蒹《西山雜誌》轉引唐《閩中記》雲:“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可知唐代泉州少林寺的中心位於東嶽山“天壇”之旁。
天壇遺址仍存,即位於現存“東嶽行宮”前面20米處。天壇之旁,南少林寺遺址仍依稀可辨。
泉州南少林寺是壹個龐大建築群體,東至東嶽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壹小部分。
在東嶽山腳的村莊內,原江夏侯周德興“剪刀剪芙蓉”穴的墳墓稍東,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壹地名叫“山門”,位於天壇東側約壹裏。這便是少林寺的山門。
過山門有壹條山溝,流水潺潺,名叫“洗腳坑”,傳說進少林寺須先在此洗腳,以示清凈與虔誠。沿山門而上,可見壹片開闊地,是少林寺龐大建築群遺址,在上世紀70年代辟為“打靶場”。
當年辟建靶場時,曾發現古井和古建築群體墻基遺址。 自唐龍朔元年(661)前後,“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詔焚少林寺”,壹千壹百年間,泉州少林寺經歷了三興三廢的歷程。
少林寺三次被毀 壹、始建於龍朔,廢於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雜誌》轉引唐《閩中記》雲:唐龍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進,周墻三丈,隴田百頃,樹林茂郁。”
“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 智空(字道廣)系救唐王聞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壹,其入閩,為閩武僧之始,傳十二門徒,有力能擒虎、善挾千斤之鼎者,有能執千斤之弩、能舞百節鏈錘、飛行迅速者…… 《閩中記》又說:唐天佑元年(907),“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
南宋施夢說《東魯詩集》也說:“少林寺宇築清源,十進山門萬丈垣;百畝田圓三嶺地,千僧技擊反王藩。” “王藩”即指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毀泉州南少林寺,是該寺的第壹次被毀。 二、興於太平興國,廢於至元 《西山雜誌》載,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泉州南少林寺。
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興起。北宋劉昌言詩:“遺跡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興國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976—983)。惠安縣東橋鎮東湖村保存的張氏族譜復印件載:“仕誌,字法義,以石雕名世,工巧絕倫,如泉州少林寺門前之石獅子……”張仕誌是宋代人張仕遜的胞弟,說明他參與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門前石獅子的雕刻。
北宋文獻記載,少林寺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堂、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其他配套設施,占地400畝。2002年復建天王殿時,從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廟構件40多件,其中塔座1個、塔蓋1個、與承天寺應庚塔相似的塔剎7個、石帽4個、柱礎4塊、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徑達1米的榫石就有20塊,體現出當時寺廟建築的宏大規模。
還從現場發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蓋。專家推測,這些構件極有可能是唐宋時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築構件。
唐、宋鼎盛時期,寺內曾住有武僧數千人。 《西山雜誌·統誌》又載:“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
少林寺長老元妙……俗稱趙孟良……(元兵)追至少林寺……先行奇握溫斯也,兇殘成性,揮令沖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憤也。刀光劍影,以壹當十,元兵屍橫清源城東,枕骸遍野。
唆都至,發矢,千僧斃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戴雲寺)。”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二次被毀。
明中期,安溪富翁兼善人李森(生於洪武三十壹年[1398年])出錢購買東嶽山大片荒地作為義冢用地,供泉州人免費埋葬屍骸。這些義冢用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後被毀的荒地三、興於洪武,廢於乾隆 《西山雜誌》:明洪武十年(1377年),玄妙觀法本(宋末千僧抗元之後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齡百三十有五)勸募州官黃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僧人傳技擊於泉南。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興起。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載:“鎮國東禪寺在仁風外東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後廢。僧人修其舊址十分之壹,兼祀知縣彭國光,以彭曾為僧復寺田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師《少林武僧誌》(北京體院出版社,1988年)稱:“《少林寺內傳》載,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的嘉獎。當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師曾受命帶領30多個打出山門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並在那裏建立壹座南少林寺,做了該寺的方丈。”
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內傳》明確記載明代泉州有個南少林寺,至於說是新建,則為誤傳。時至今日,閩南仍流傳著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清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擔心南少林武僧與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的黨羽勾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詔焚少林寺……從茲無復敢修者。”部分寺僧避於南安壹片寺。
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三次被毀。 火燒少林寺之後,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師避禍民間,繼續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復明。
至善、洪熙官及其弟子傳至廣東。
2. 對泉州南少林寺的描寫
泉州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也稱南少林寺,位於泉州清源山余脈東嶽山下。
據清蔡永蒹《西山雜誌》轉引唐《閩中記》雲:“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可知唐代泉州少林寺的中心位於東嶽山“天壇”之旁。
天壇遺址仍存,即位於現存“東嶽行宮”前面20米處。天壇之旁,南少林寺遺址仍依稀可辨。
泉州南少林寺是壹個龐大建築群體,東至東嶽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壹小部分。
在東嶽山腳的村莊內,原江夏侯周德興“剪刀剪芙蓉”穴的墳墓稍東,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壹地名叫“山門”,位於天壇東側約壹裏。這便是少林寺的山門。
過山門有壹條山溝,流水潺潺,名叫“洗腳坑”,傳說進少林寺須先在此洗腳,以示清凈與虔誠。沿山門而上,可見壹片開闊地,是少林寺龐大建築群遺址,在上世紀70年代辟為“打靶場”。
當年辟建靶場時,曾發現古井和古建築群體墻基遺址。 自唐龍朔元年(661)前後,“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詔焚少林寺”,壹千壹百年間,泉州少林寺經歷了三興三廢的歷程。
少林寺三次被毀 壹、始建於龍朔,廢於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雜誌》轉引唐《閩中記》雲:唐龍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進,周墻三丈,隴田百頃,樹林茂郁。”
“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 智空(字道廣)系救唐王聞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壹,其入閩,為閩武僧之始,傳十二門徒,有力能擒虎、善挾千斤之鼎者,有能執千斤之弩、能舞百節鏈錘、飛行迅速者…… 《閩中記》又說:唐天佑元年(907),“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
南宋施夢說《東魯詩集》也說:“少林寺宇築清源,十進山門萬丈垣;百畝田圓三嶺地,千僧技擊反王藩。” “王藩”即指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毀泉州南少林寺,是該寺的第壹次被毀。 二、興於太平興國,廢於至元 《西山雜誌》載,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泉州南少林寺。
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興起。北宋劉昌言詩:“遺跡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興國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976—983)。惠安縣東橋鎮東湖村保存的張氏族譜復印件載:“仕誌,字法義,以石雕名世,工巧絕倫,如泉州少林寺門前之石獅子……”張仕誌是宋代人張仕遜的胞弟,說明他參與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門前石獅子的雕刻。
北宋文獻記載,少林寺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堂、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其他配套設施,占地400畝。2002年復建天王殿時,從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廟構件40多件,其中塔座1個、塔蓋1個、與承天寺應庚塔相似的塔剎7個、石帽4個、柱礎4塊、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徑達1米的榫石就有20塊,體現出當時寺廟建築的宏大規模。
還從現場發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蓋。專家推測,這些構件極有可能是唐宋時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築構件。
唐、宋鼎盛時期,寺內曾住有武僧數千人。 《西山雜誌·統誌》又載:“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
少林寺長老元妙……俗稱趙孟良……(元兵)追至少林寺……先行奇握溫斯也,兇殘成性,揮令沖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憤也。刀光劍影,以壹當十,元兵屍橫清源城東,枕骸遍野。
唆都至,發矢,千僧斃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戴雲寺)。”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二次被毀。
明中期,安溪富翁兼善人李森(生於洪武三十壹年[1398年])出錢購買東嶽山大片荒地作為義冢用地,供泉州人免費埋葬屍骸。這些義冢用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後被毀的荒地 三、興於洪武,廢於乾隆 《西山雜誌》:明洪武十年(1377年),玄妙觀法本(宋末千僧抗元之後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齡百三十有五)勸募州官黃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僧人傳技擊於泉南。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興起。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載:“鎮國東禪寺在仁風外東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後廢。僧人修其舊址十分之壹,兼祀知縣彭國光,以彭曾為僧復寺田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師《少林武僧誌》(北京體院出版社,1988年)稱:“《少林寺內傳》載,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的嘉獎。當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師曾受命帶領30多個打出山門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並在那裏建立壹座南少林寺,做了該寺的方丈。”
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內傳》明確記載明代泉州有個南少林寺,至於說是新建,則為誤傳。時至今日,閩南仍流傳著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清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擔心南少林武僧與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的黨羽勾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詔焚少林寺……從茲無復敢修者。”部分寺僧避於南安壹片寺。
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三次被毀。 火燒少林寺之後,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師避禍民間,繼續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復明。
至善、洪熙官及。
3. 泉州南少林寺
據泉州少林寺釋常定監院介紹,泉州少林寺,亦稱南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據清代晉江某學者撰於嘉慶年間的“西山雜誌”載,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十三空之智空入閩所建。
中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譽。而少林之中,又分南北,世傳“天下少林有二,壹在中州,壹在閩中。”南北少林同源壹宗。北以嵩山少林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為代表,南北少林,相互輝映,齊譽於天下。
泉州少林寺,建於唐,址在清源山之東嶽山麓,素為我國南禪及南少林武術之中心,聲名遠播,影響深廣。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壹千多年來的文獻文物以及史料,鑿鑿可證。
南北少林分開則是因為中國的佛教是以禪宗為主,在五祖宏忍之前禪宗的教義是講究漸悟的,但到了宏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和六祖惠能時就在教義方面產生了分歧。因此禪宗就被分為南宗禪和北宗禪,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禪講究頓悟,不拘於形式逐漸替代了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被絕大多數佛教信徒所接受。今天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由南宗禪的教義演化而來的。那個曾被人們引用多次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典故也是這場南北分歧的明證。
中國目前最正宗的是北域河南嵩山少林寺,其成就以及世界影響力較大.
4. 泉州南少林寺的東禪少林寺
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位於泉州泉州東門仁風街東禪村鳳山,是南少林龐大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道光《晉江縣誌·鎮國東禪寺》記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誌·城外寺觀·鎮國東禪寺》載:
“鎮國東禪寺,在仁風門外東湖畔。
唐·乾符(874—879年)中,郡人郭皎、卓懌建,僧齊固者居之。
廣明元年(880年)賜今名(鎮國東禪寺)。
(南)宋·德祐(1275—1276年)、元·至正(1341—1368年)(縣誌作至元)兩遭火,尋復建。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後廢。
僧人修其舊址十之壹,兼祀知縣彭國光,以彭曾為僧復寺田也。” 唐·乾符間(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懌所建,僧齊固居之。廣明元年 (880年)賜名鎮國東禪寺,為泉州少林寺之壹,又稱東禪少林寺。據史載,乾隆二十八年秋詔焚少林寺後,泉郡董事會於鹹豐年間在少林寺遺址上重建的紀念性小寺,它只是歷史上三興三廢的南少林寺之壹的小部分遺存,與古少林寺的規模不可比擬。
現“東禪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門按照舊址遺留下來的唐代構件,於1992年重新修建的。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其題“東禪少林寺”匾額。寺內,還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礎、墻體,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 寺的周圍,還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練武的石板凳、金剛池、刣狗池等,現已被建為東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專家陳泗東認為:“東禪寺有兩個名稱,壹是正式的,名為鎮國東禪寺,……另壹個是俗稱,叫少林寺。”(見陳泗東《泉州少林史跡考》)東禪寺即南少林的說法在武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始建時原稱“護安功德院”。
據《武榮傅氏宗譜》 收錄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十二月積溪尉楊拯文撰的《撲射招討公泉州護安功德院記》載:
唐·僖宗朝,傅實官拜威武軍節度招討使,甚得唐僖宗器重,命他入閩輔助趙國公鎮八閩。傅實臨行前,僖宗親將壹幅唐太宗的禦像賜給傅實,以示恩寵。傅實到泉州後,整飭吏治,鼓勵耕織,安置遊民,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泉人稱善。皇帝晉封傅實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敕賜銀青綏,後來傅氏自稱“銀青傳芳”,即肇源於此。(參見《泉州人名錄·傅實》)
傅實受封後,擇鳳山南麓興建府第。文載,該地在“郡之郊東,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滄溟壹盼,阡陌四沖。”
五年後,妙逢禪師在泉州壹帶弘法,有意籌建護安功德院,看中傅實的尚書第。他對傅實說,宅第所處之地,雖風景優美,但形勢險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爭之地。若在此興建禪院,可防擋北方南來之寇,使泉城免遭戰亂之苦。請以社稷及百姓安寧為重,易地另建貴第。傅實慨然應允。
後傅實在武榮州(即今豐州)蓮花峰下,另建尚書第。傅實的子孫便定居於此,蕃衍生息,蔚成大族,即今日豐州桃源傅姓。以後並興建祠堂,奉傅實為開基始祖。
當傅實建好新府第後,妙應禪師就將傅實尚書第改建為護安功德院。護安功德院有五堂壹殿。文載:“曰法,曰祖師,曰十三,曰羅漢,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武僧堂、羅漢堂、玄女堂);壹殿即大雄寶殿。此外還有廡廊、廚庫等附屬建築,儼然壹大叢林。此後改稱東禪寺,即東禪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羅漢拳、玄女拳諸名目,則護安功德院應為少林寺之壹部分,當屬事實。
5. 泉州南少林寺的介紹
近代著名少林學者唐豪《少林拳術秘訣考證》(1941年上海國術協進會本)載:“真少林***七個,壹個在登封(河南),壹個在和林(今蒙古),壹個在薊州(河北),壹個在長安(陜西),壹個在太原(山西),壹個在洛陽(河南),壹個在泉州(福建)。擁有最多贊同者的還有莆田市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莆田南少林寺,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大師,贈送了“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蓮山下”的親筆題詞,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座湮滅了三百多年的寺院遺址。至今存在爭議。
元代時,嵩山少林寺主持褐裕還曾在和林、薊州、長安、太原、洛陽分建五座少林寺,現均已不存。還有壹座,就是位於泉州府城仁風門外、東嶽山麓的泉州少林寺。[1]
6. 泉州南少林寺的簡介
泉州南少林寺,公元495年創建,位於泉州清源山余脈東嶽山下。
泉州南少林寺是壹個龐大建築群體,東至東嶽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壹小部分。
泉州少林寺經歷過了“三興三廢”:唐天祐四年(907年),“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康之降元,在東門外,格鬥元兵三萬,元唆都(元兵攻泉州將領)遣胡騎沖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官黃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少林寺第三次被毀,“從茲無復敢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