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眼中的春天有著怎樣的景色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有關春天的古詩 ,歡迎參考閱讀!
春風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裏,亦道春風為我來。
譯文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裏開放的薺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早興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開門鼓壹聲。
犬上階眠知地濕,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譯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開始咚咚地敲響。小狗在臺階上睡覺知道大地已經變得潮濕,小鳥正在窗前不停鳴叫仿佛在報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飲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剛剛脫去了冬衣頓時令身體輕松爽快。睡醒後只覺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沒有煩惱,大概是夜裏沒有思鄉之夢撩人愁思的緣故吧。
賞析
從詩的結構看,前四句寫白居易在早晨的所聞所見,後四句則是抒發白居易對早春氣象的感受。也許是因為白居易對春天特有的敏感,他壹大早就醒來了。此時晨光初照,早鼓正響,大概是天氣轉暖、大地變得潮濕的緣故吧,那在臺階上貪睡的小狗兒也擺擺尾巴,懶洋洋地爬起來;而壹向活潑的小鳥更不會放過這可愛的時光,正在窗前嘰嘰喳喳不停地歡叫著,似乎是在向人們報告著美好天氣的到來,催促著人們早早起床。這四句通過晨光、鼓聲以及對春天極為敏感的兩個動物——犬、鳥的傳神刻畫,在緊扣“早”字主旨的同時,又隱隱透露出春天的氣息。
詩歌的後半部分表現了白居易在這樣春天氣息越來越濃郁的環境下,產生的輕松愉快之感。“半銷宿酒頭仍重”說明昨日飲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壹大樂事,以致白居易忘了自身的酒量,開懷暢飲,壹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新脫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氣候,脫去冬衣會令人煥然壹新,輕松爽快,所以說“體乍輕”。“體乍輕”而“頭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際,當有頭重腳輕、飄飄無定之感。這既是實寫酒意未消時身體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是美好的春色令白居易陶醉。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這樣的境界中,他忘記了壹切憂愁和煩惱,以致於“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這兩句照應詩題,寫夜間因為沒有鄉夢撩人愁思,睡醒後心境空明。暗示出白居易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氣息所感染,他又迎來了壹個明媚的春天。
全篇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態,都筆致輕靈素淡,充滿著情趣。節奏也是流暢、歡快的,字裏行間,融註著白居易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南湖早春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譯文
烏雲散去,風雨初停,天氣剛剛放晴,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壹種溫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壹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幹,翅膀變得沈重,不得不低空飛行;黃鴯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
不是說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壹年年衰老,我的興致也減少了。
賞析
詩的前六句描繪了壹幅清新美麗的春景圖。白居易緊緊把握春雨初晴、陽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蘋爭綠、白雁低飛、黃鸝語澀等幾個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進行描繪。春雨剛停,湖水經過雨水的浸潤,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幾分清新明快。早春時節,不時仍有寒風陣陣,而陽光返照,不僅給景物鍍上壹層柔和的色調,還具有壹種溫暖明快之感。這時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艷爭芳,碎紅點點,雖沒有秩序可言,卻展現了春的勃勃生機。“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這兩句寫白雁因為身上的雨水未幹,翅膀變得沈重,不得不低空飛行,而因為下雨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然而,前者不顧身上雨水未幹,仍然低空飛行,後者雖然舌澀不聽使喚,也要歌唱嗚叫,原因在於剛剛來臨的春天實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們忍不住飛舞歌唱。白居易通過寫白雁與黃鸝的飛舞和嗚叫,將早春的嫵媚可人之態生動地刻畫出來。
湖光水色,壹切都顯露出生機和活力。在這迷人的佳境中,白居易自當緩步湖畔,盡情賞春,但他卻出入意料地感嘆,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原因之壹在於作者蒙冤被貶,貶後的憤懣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淒苦,壹直縈繞在他的心頭。由此可見,“減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還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應以蕭條冷落之景來表達。但白居易壹反常例,采用“反襯”手法,著力描繪春景的無限美好,借以襯托被貶的哀傷之情。春景越美,憤懣愈深,悲傷愈切。
白居易不僅無心欣賞嫵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郁悶的另壹個重要原因在於當時國勢衰微,朝政黑暗,而白居易既無救國良策,也無諫言之徑,無能為力,心中之沈痛可想而知。這種隋況下,憂國憂民、衰病不堪的白居易,並沒有興致欣賞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愛,就愈讓人害怕山河破碎、國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正是憂國憂民的白居易面對壹派嫵媚的早春景色生發的無可奈何的感嘆。
此詩為壹幅多姿多彩、生機盎然的早春畫卷,堪與作者名篇《錢塘湖春行》媲美。其特點有二:壹是精於選景構圖。詩從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場景落筆,緊扣時令和地域特征,著重描繪了山杏、水蘋、白雁、黃鸝的各異情態,活畫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韻。二是工於鍛煉語詞。寫山杏初發,隨處開放,曰“亂點”;因其點綴於湖光山色之間,故曰“碎紅”,顯現其天然情致。寫水蘋新生,則用“平鋪”、“新綠”,顯示其生長情景。五、六句尤為精警。嚴冬方過,大雁飛得低而緩慢,寫其“翅低”、“飛仍重”,為作者之精心創造。壹個“重”字,活現白雁早春懶慵笨拙之神態,可謂“詩眼”。下寫黃鸝早春嗚叫,說其“舌澀”而“語未成”。壹個“澀”字,亦傳達出黃鸝初歌口拙之態。“碎紅”、“新綠”,交相輝映;白雁、黃鸝,各極其趣。描摹情狀,有靜有動,有聲有色。遣詞造句,看似平易,其實精純。
縱觀全詩,此詩的首聯描寫了初春的各種景物,連綿的冬雨過後,春風悄悄地回到人間,吹散濃密的愁雲,帶來和煦的陽光。陽光照射著靜靜的南湖,壹切都顯得那麽美好。頷聯寫初發的杏花,星星點點;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綠葉,壹片青翠。此聯對仗精工,清麗自然。“亂點碎紅”與“平鋪新綠”,偶對天成,形象鮮明。壹“點”壹“鋪”,壹“紅”壹“綠”,對立相生,極富詩味。尤其“亂點碎紅”四字,無壹字不情趣盎然,最能體現白居易觀察的細致與技巧的成熟。而“發”與“生”的取用,生動地表現了植物的動態與靜態。頷聯寫靜態的植物,頸聯則描摹動物的情態。白雁羽翅淋雨未幹,飛得很低,仍覺得雙翅沈重吃力。寫“黃鸝”則更切合“早春”,經冬後初發的啼鳴聲尚有“舌澀”之感。
全詩在寫景狀物時,善於抓住特征,令讀者感受到早春的氣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聲音,壹切都具有早春的特點。另外,意境的清麗,風格的樸實,以及選詞用字的精妙渾成,都是這首詩的顯著亮點。
春題湖上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壹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壹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
西湖的春天,像壹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壹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壹派蒼翠。壹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壹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壹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壹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白居易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贊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願離開杭州回京,有壹半因素就是舍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賞析
西湖的春天,像壹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壹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壹派蒼翠。壹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壹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壹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壹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白居易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贊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願離開杭州回京,有壹半因素就是舍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壹。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並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誌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壹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壹。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壹,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壹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麽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並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壹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壹種變格、壹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壹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舍意作結,而曰‘壹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詩醇》)那麽其“言外余情”是什麽呢?這得聯系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采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壹方面,另壹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閑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閑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壹詩,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裏話,也是此詩的“言外余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壹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低垂,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壹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陽光溫暖的樹木上棲息,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總觀賞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背景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寫於長慶三、四年(823、824年)間的春天。
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賞析
詩的起始兩句:“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寫冬去春來,但仍春寒料峭,那種百花爭艷、鶯聲燕語的春日繁華景象還遠未出現。看不到壹點可以駐足觀賞的春天景象,白居易也只好在長堤上信馬閑行,頗為無奈地消磨時光。但春天
《魏王堤》詩意圖 不可能沒有壹點蹤影,細心而敏感的白居易突然發現了春已到來的跡象,那就是長堤兩旁的弱柳,已嫩枝輕拂,給人間帶來了壹絲春意。
從全篇詩意來看,這首小詩可以說是壹首尋春、覓春詩;在春天來臨之前,白居易已動春思,來到魏王堤覓春、尋春。這時雖仍然寒鎖大地,不見花影,未聞鳥聲,但從已變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蹤影。詩中用“懶發”、“慵蹄”來形容花、鳥,以“無力”描寫柳條,都給人壹種嬌不勝寒的感覺,但春既已萌動,畢竟是鎖不住的,“何處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說,春天已在不易察覺中邁出了她的腳步,壹個姹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憑著白居易的敏感,在本無春景可寫的記遊中,卻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詩以奇趣為宗”(東坡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實際也未必盡然。白居易詩慣以平淡語寫日常平淡事,但憑著白居易的情懷和敏感,寫得別有意趣,令人喜讀,這首小詩正是壹例。
憶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賞析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壹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壹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壹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