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為江南”!
我和亮兄執拗互不相讓。
導遊莞爾壹笑:“錯,錯。因長江自蕪湖至南京壹段向東北方向斜流,這采石磯當是江東之地”。說著又吟出宋人李清照《夏日絕句》詩來佐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冠長江三大名磯(另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之首的采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裏(昔當塗縣境)處。初夏壹日去南京,慕名登臨這座奇秀文蘊的風景勝地。誰知剛壹落腳,便因方位齟齬。
最早認識采石磯緣於李白的詩《牛渚磯》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
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
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
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牛渚磯是采石磯的故稱。因其狀如蝸牛,古傳“金牛出渚”,得其名。又傳三國赤烏二年(239年),在牛渚磯初建廣濟寺時,僧人掘井得到壹塊璀燦奪目的五色石,驚喜萬狀,視若珍寶,遂命工匠琢成石香爐,供奉寺內,作為鎮寺之寶,便有了“采石磯”稱謂。
采石磯地勢險峻,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要沖,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蕭梁詩人王僧儒在至牛渚億魏少英》詩中,就譽采石磯如“懸石”、“危島”,“楓林暖如畫”,“江岸凈如掃”。自古以來,歷代發生在這裏的戰爭多達20余次。其中東漢孫策據牛渚而定江東;隋韓擒虎采石渡江平南陵;鄭成功陳兵采石攻南京;明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尤其是宋金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采石大戰,南宋虞允文在此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大敗金軍,贏得了史上著名的“采石大捷”。
不過最讓我癡心的是李白與采石磯的淵源。史載李白先後來采石磯七次。留下了《橫江詞》、《牛渚磯》、《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等膾炙人口數十首詩篇。上述《牛渚磯》應是李白的晚年之作。
在下從小就學李白的詩,陶然了浪漫主義的情懷。尤其是那首朗朗上口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曾引發過我無數想象:詩人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為什麽從那裏來?為何要到那裏去?這諸多情思隨著時光流逝,學識累積,終指壹地當塗采石磯。
唐肅宗幹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當取道四川趕赴貶謫地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當塗投親,信書詩篇《早發白帝城》。
其時,他的族叔李陽冰任當塗縣令。李陽冰將他安頓在采石磯,結草為堂,伴詩酒度日。後來李陽冰“掛冠”,李白病終,留下了《草堂集》和諸多傳說。
青翠的林木蔭蔽著幽徑房舍,滾滾長江拍打著絕壁斕石,我駐足在太白樓前悠思,這座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的“謫仙樓”,已走過1100多個春秋。躋身於江南著名“三樓壹閣(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的“她”,是人?是詩?還是風物?帝王將相壹個個走了,不事權貴的太白依然灑脫在采石磯上。那五彩巉巖、斑斕羽雲、蔥林翠芥、浩瀚江水都是青蓮居士的胸懷。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在采石磯頭的壹塊突兀巖石上,人們說當年李白在此作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可時至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演繹出壹則故事:李白晚年駐足采石磯,常貯磯飲酒賞月,壹次酒醉,看到江水漂浮不定、若隱若現的月影,以為月落,便跳江捉之,然後騎鯨上天。
美好的傳說寄寓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太白本來就是天上的星宿。時下,我站在“捉月臺”上,聯想當年的李白,可是“擡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疑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時光悠悠,長江長流。我堅信:李白的精神和美好傳說永續,但我不知道今後還會演繹出多少韶秀的采石磯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