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邊塞的詩詞——敦煌篇

有關邊塞的詩詞——敦煌篇

這是敦煌系列文中的詩詞篇

陽關三疊

漢武帝征服匈奴後,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河西三關”大概是在中國眾多的古關隘中,知名度最高且年代最久遠的。無數文人墨客常以“三關”(嘉峪關、陽關、玉門關)為題,或吟誦賦詩,或潑墨作畫,以借“關”言誌、抒情。

據說唐朝的詩都有配樂,於是有了旗亭畫壁的故事,記載於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風日盛,無論官民,都喜歡吟詩唱曲。開元二十五年,同為著名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和高適在東都洛陽遊學,他們互相傾慕對方。於是,飲酒、作樂、聽曲、賽詩,故而留下:“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管故事真實與否,這種帶詩入樂肯定是普遍存在的風氣。談起邊塞,我們最熟悉應該是 《涼州詞》。

前面兩句寫景,先是大氣磅礴,然後是寫孤寂空曠的塞上之城;再轉到戍邊之苦,羌笛吹的《折楊柳》的曲子如此哀怨的,更是引發了離愁,因為楊柳常常也是送別之意象。

敦煌市向西北行出百余裏,便是 玉門關 ,戈壁蒼茫,人煙寥寥,古國邊界,臨了這樣的情景,多少讓人有去國懷鄉之意,不是春風不度,而是愁緒難度!與此對應的是 李白 的《關山月》中,玉門關確是長風吹度之地。

先不管春風到底是“度”還是“不度”,玉門關的地位從來沒有被低估:

而這寫玉門關的詩句中,王昌齡和應該算是充滿霸氣和決心;戴叔倫則是壹股馬革裹屍、擊潰敵人的豪氣。

重點都是最後壹句。然而詩人提及的意象並不符實,當時樓蘭已經不復存在,不過樓蘭舊址即現在的新疆鄯善縣。所以樓蘭其實是以漢朝地喻唐朝之事,陳訴慷慨激昂之情。類似的有張仲素的塞下曲,後兩句便是精忠報國之決心。

談完玉門關,再回到王之渙的詩中,涼州,今武威市。“涼州詞”其實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邊塞詩是唐人詩中常見的題材。任何壹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都有過民族間的戰爭和融合。自然的,唐朝的邊塞詩也多涉及戰爭。無論是窮兵黷武還是反抗侵略,具體的生活確實非常復雜,熱血守衛、慷慨從戎、戍邊思鄉、馬革裹屍、倚窗盼歸......詩篇反映的內容也相當復雜。

邊塞苦寒,出敦煌往西北是玉門關,往西南是陽關。在絲綢之路中,陽關既是開拓西域的軍事要隘,又是絲綢之路南線中西貿易往來的通商口岸。於是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這條大道,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寬達36丈,被人們稱為“陽關大道”。

但說起陽關,本文開篇的配樂“陽關三疊”有多少人記得?它便是來自於王維的“送別詩絕作”。

拱手相揖,杯中酒壹飲而盡。出了陽關,就即將面對再無友人相聚的戈壁大漠。王維用詩送別了友人,把陽關疊進了纏綿的曲子,從此更是影響深遠。

不論是“陽關斷腸聲”,還是“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壹詞又壹詞,壹曲又壹曲,常唱不衰。詩與遠方,如何抵達?

詩就在這裏,妳的遠方在哪裏?

穿越無人區的吳赟說,去敦煌,不為挑戰(入門的徒步線好意思說挑戰),不為遠方(更遠的都曾抵達),或許只是為了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