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覯改字文言文翻譯

李覯改字文言文翻譯

1. 李覯改字文言文翻譯

範文正公守桐廬,始於釣臺建嚴先生祠堂,自為記,其歌詞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南豐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壹出,必將名世.某妄意易壹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雲山江水之語,於義甚大,於詞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擬換作‘風’字如何?”公凝坐頷首,殆欲下拜。

譯文如下:

範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釣魚臺建了壹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壹篇記文,文章內說: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後拿給南豐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後,回味贊嘆不止,站起來說: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必將會在世上成名,我大膽的想(幫妳)換壹字,使它更完美;範公很高興的握住他的手請教。(李泰伯)說:雲山江水那壹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來修飾“德”字,好象有點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換風字,妳看怎麽樣啊?範公坐在那裏點頭,幾乎要下拜!

2. 李覯傳翻譯

李覯(1009~1059)北宋思想家、詩人.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李覯在此地創建盱江書院,故世稱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仁宗皇□初(1049),範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壹些發展經濟的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辟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直講李先生文集》,有《四部叢刊》影明左贊刻本,***37卷,外集3卷前附年譜,後附《門人錄》.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誌》),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遊學.二十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李覯也象其他讀書人壹樣,想通過科舉,登上仕途,幹壹番事業.但是,他在科舉仕進的道路上卻壹再受挫,未能如願,自嘆“生處僻遐,不自進孰進哉!”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歷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在京城“憂愁經歲”,抑郁不鄉.遭受這幾次打擊之後,遂無意仕進,隱居著述.南城立學,被聘為郡學之師.創立盱江書院,教授自資. 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壹時儒宗”,四方學子前來就學者常數十百人,曾鞏、鄧潤甫等都是他的學生.後得範仲淹、余靖等推薦,皇佑二年(1050),旨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嘉佑二年(1057),用國子監奏,召為太學說書如故.嘉佑四年,令其權同管勾太學.因遷葬祖母,請假還鄉.八月卒於家. 李覯是北宋壹位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新,在哲學上持“氣”壹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唯物主義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比較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壹基本觀點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第壹).治理國家的基礎,是經濟,是物質財富.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為了解決土地,問題他專門寫了壹篇《平土書》,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張,引經據典,煞費苦心地為統治者提供解決土地問題的歷史借鑒.為了拯救北宋日趨貧弱的局面,緩和階級矛盾,他提出富國、強兵、安民的主張,寫了《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闡述自己的見解.李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當時是獨樹壹幟的,為稍後於他的王安石實行變法進行了哲學理論上的準備.由此看來,他的弟子鄧潤甫等人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李覯不僅是壹位思想家,而且還是壹位著作家.他主張文以經世、致用為貴,所以他的文章內容比較充實.即使是解經之作,也常常以古說今,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潛書》十五篇,即是出於“憤吊世故,警憲邦國”(《潛書序》),“以康國濟民為意”(《上孫寺丞書》),纂寫而成.《慶歷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藥石,字字規戒”的為民請命之作,人稱“紅國之書”.這些政論文章,大膽地指責時弊,闡發己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戰鬥性.李覯的其他散文,如書信、誌銘、碑、記等,也都寫得通達有識,邏輯性強,為人們所稱道.在這些文章的字裏行間,他的用世思想時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學記》,起語不落俗套,立論警切,結構嚴謹,文筆穩健,是壹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範仲淹薦李覯疏》).“在北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間,別成壹家”(《宋元學案補遺》卷三). 李覯還是壹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贊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壹首“不免傖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

3. 詩改壹字文言文全文及翻譯

原文

島初赴舉,在京師。壹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當初在京城裏參加科舉考試。壹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壹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壹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馬回家,壹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為了朋友。

註釋

賈島:唐朝詩人,子閬仙,範陽人。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吟哦:吟頌。 訝:以……詫異。 具: 詳細,具體。 煉:用心琢磨,反復錘煉。 俄: 不久。 立馬: 很快。 流連: 舍不得離開。 權:臨時代理。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遊,離開。象,眼前事物。 車騎:車馬。 具:全部。 轡:馭馬的韁繩。 布衣:平民。 引手:伸手。 遂:於是就。 至:到. 具對:詳細回答

雲雲:如此,指不能決定用“推”還是用“敲”的這種情況

立馬良久:(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

之:這裏指從“推”和“敲”中選壹個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近義詞

斟酌 琢磨 揣摩

啟示

故事啟示我們:做什麽事都要反復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4. 李覯傳的文言文

摘自《宋史·李燔李方子李覺李之才李覯李道傳李心傳傳》:

李覯,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人。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親老,以教授自資,學者常數十百人。皇祐初,範仲淹薦為試太學助教,上《明堂定制圖序》曰:《考工記》“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是言堂基修廣,非謂立室之數。“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壹筵”,是言堂上,非謂室中。東西之堂各深四筵半,南北之堂各深三筵半。“五室,凡室二筵”,是言四堂中央有方十筵之地,自東至西可營五室,自南至北可營五室。十筵中央方二筵之地,既為太室,連作余室,則不能令十二位各直其辰,當於東南西北四面及四角缺處,各虛方二筵之地,周而通之,以為太廟。太室正居中,《月令》所謂“中央土”、“居太廟太室”者,言此太廟之中有太室也。太廟之外,當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畫方二筵地,以與太廟相通,為青陽、明堂、總章、元堂四太廟;當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位上各畫方二筵地,以為左個、右個也。《大戴禮·盛德記》:“明堂凡九室,室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八個之室,並太室而九,室四面各有戶,戶旁夾兩牖也。《白虎通》:“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十二坐。”四太廟前各為壹門,出於堂上,門旁夾兩窗也。左右之個其實皆室,但以分處左右,形如夾房,故有個名。太廟之內以及太室,其實祀文王配上帝之位,謂之廟者,義當然矣。土者分王四時,於五行最尊,故天子當其時居太室,用祭天地之位以尊嚴之也。四仲之月,各得壹時之中,與余月有異。故復於子、午、卯、酉之方,取二筵地,假太廟之名以聽朔也。《周禮》言基而不及室,《大戴》言室而不及廟,稽之《月令》則備矣,然非《白虎通》,亦無以知窗闥之制也。聶崇義所謂秦人《明堂圖》者,其制有十二階,古之遺法,當亦取之。《禮記外傳》曰:“明堂四面各五門。”今按《明堂位》:四夷之國,四門之外。九采之國,應門之外。時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南門之外者北面東上,應門之外者亦北面東上,是南門之外有應門也。既有應門,則不得不有臯、庫、雉門。明堂者,四時所居,四面如壹,南面既有五門,則余三面皆各有五門。鄭註《明堂位》則雲“正門謂之應門”,其意當謂變南門之文以為應門。又見王宮有路門,其次乃有應門。今明堂無路門之名,而但有應門,便謂更無重門,而南門即是應門。且路寢之前則名路門,其次有應門。明堂非路寢,乃變其內門之名為東門南門,而次有應門,何害於義?四夷之君,既在四門之外,而外無重門,則是列於郊野道路之間,豈朝會之儀乎?王宮常居,猶設五門,以限中外。明堂者,效天法地,尊祖配帝,而止壹門以表之,豈為稱哉!若其建置之所,則淳於登雲“在國之陽,三裏之外,七裏之內,丙巳之地”。《玉藻》“聽朔於南門之外”,康成之註亦與是合。夫稱明也,宜在國之陽。事天神也,宜在城門之外。今圖以九分當九尺之筵,東西之堂***九筵,南北之堂***七筵。中央之地自東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二筵,取於《考工記》也。壹太室、八左右個,***九室,室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協於戴德《記》也。九室四廟,***十三位,本於《月令》也。四廟之面,各為壹門,門夾兩窗,是為八窗四闥,稽於《白虎通》也。十二階,采於《三禮圖》也。四面各五門,酌於《明堂位》、《禮記外傳》也。嘉祐中,用國子監奏,召為海門主簿、太學說書而卒。覯嘗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書》、《禮論》。門人鄧潤甫,熙寧中,上其《退居類稿》、《皇祐續稿》並《後集》,請官其子參魯,詔以為郊社齋郎。

5. 《詩詞改字》原文及譯文

旋:之後;是:這樣;始:才;許:多。

“煉字”的故事還有“推敲”: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麽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壹句詩或是詩中的壹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壹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壹首都這麽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壹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壹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壹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裏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裏。

韓愈問賈島為什麽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壹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壹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壹門是關著的,推怎麽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壹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6. 《李泰伯改字》翻譯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譯文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譯文原文譯文範文正公①守桐廬②,始於釣臺建嚴先生祠堂,自為記③,其歌詞④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壹出,必將名世。某妄意易壹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雲山江水之語,於義甚大,於詞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擬換作‘風’字如何?”公凝⑧坐頷首,殆欲下拜。範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釣魚臺建了壹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壹篇記文,文章內說: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後拿給南豐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後,回味贊嘆不止,站起來說: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必將會在世上成名,我大膽的想(幫妳)換壹字,使它更完美;範公很高興的握住他的手請教。(李泰伯)說:雲山江水那壹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來修飾“德”字,好象有點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換風字,妳看怎麽樣啊?範公坐在那裏點頭,幾乎要下拜! 註釋:選自宋%26#8226;洪邁《容齋隨筆》

①範文正公:即範仲淹。他謚“文正”,故世稱範文正公。②桐廬:古地名,今浙江桐廬市。③記:傳記。④歌詞:指記文後的贊詞。⑤瞿然:驚訝的樣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註意力集中。

7. 改詩袁枚文言文翻譯

改詩比作詩還難,為什麽呢?作詩是興致所至,(所以)就容易寫成;改詩,則興致過去了,大局已經確定,(即使)有壹兩個字不符合心意,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得不到修改方法,竟然有隔壹兩個月才在無意中獲得修改方法的。

劉彥和說的"寫萬首詩富富有余,卻因壹個字而感到為難″,的確是深有體會的話。荀子說:"有壹個丟針的人,怎麽找也找不到,(有壹天)忽然就找到了;並不是(他的)眼睛更加明亮了,是碰巧得到的。

"所說的"眸″,就是恰巧看到和得到啊。唐朝人在詩中寫到:"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整天尋找找不到,有時它自己就回來了)。

″說的就是"眸而得之″啊。

8. 翻譯文言文《王安石改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

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壹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

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壹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

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