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童趣的原文及翻譯

童趣的原文及翻譯

 《童趣》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作品《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文章通過描寫兒時觀察蚊飛,觀察花臺草木,驅打蛤蟆表現了作者天真活潑,好奇心強的物外之趣。下面我收集整理了童趣的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

  童趣原文

 作者: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也能註意到最細微的事物。(當我)見到微小的事物,必定會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聲如雷,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裏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變成白鶴了;我擡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裏,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墻凹凸不平的地方,花臺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臺壹樣高;聚精會神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比作山溝,憑著想像在其中遊玩,(感到)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有壹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壹個龐然大物,推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壹只癩蛤蟆,(它)舌頭壹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壹驚。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

 註釋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體散文)。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余:人稱代詞,我。

 3.憶:回憶。

 4.稚:幼小。

 5.張目:張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視力好。 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7.藐:小。

 8.細:仔細。

 9.故:所以

 10.物外:這裏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裏,暗暗地。

 12.於:在。

 13.則:那麽,就。

 14.或:有時。

 15.項為之強(jiāng):脖子因此變僵了。項:頸,脖頸。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帳:未染色的帳子。(或白色的帳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讓。

 20.而:並且。

 21.作:當做。

 22.觀:景觀。

 23.唳 (lì )鳥鳴。

 24.為之:因此。

 25.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然,……的樣子。

 26.以……為……:把……比作……。

 27.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28.興:興致。

 29..蓋:原來

 30.蝦(há)蟆:癩蛤蟆。 在古文中,“蝦”相當於“蛤”(但在考試中壹般不會出現)

 31.方:正。

 32.鞭:名詞動用,用鞭子抽打

 33.之:代詞,它指蝦蟆。

 34.驅:驅趕。

 35.龐然大物:體積龐大的東西(後來引申為外表上強大而實際很虛弱的東西)

 36.果:果真

 37.林:森林

 38.怡然自得: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39.私擬作:(我)暗暗把他們比作。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

 1.觀蚊如鶴: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觀蚊成鶴]

 2.神遊“山林”: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

 3.驅趕蛤蟆: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蛤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出自本文的成語:

 明察秋毫 (形容目光敏銳,連最細微的東西都能看清楚。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 ( 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龐然大物 (又高又大的東西。比喻貌似強大而實際虛弱的東西。)

 夏蚊成雷 (形容蚊子很多。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怡然稱快 (高興得連聲叫好)

  通假字

 1.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2. 蝦蟆 :蛤蟆

 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

 鞭數十(“鞭”,鞭子,這裏活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鶴也(“鶴”,白鶴,這裏活用作動詞,“變成白鶴”的意思。)

  壹詞多義

 ⑴觀: ①昂首觀之〔看〕 ②作青雲白鶴觀〔...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細察其文理〔觀察〕

 ⑶神: ①定神細視〔精神〕 ②神遊其中〔思想〕

 ⑷時: ①余憶童稚時〔時候〕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⑸以: ①徐噴以煙〔用〕 ②以叢草為林〔把〕

 ⑹為: ①項為之強〔因為...而...〕 ②以叢草為林〔當作〕 ③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觀之〔代詞,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詞,的〕 ③心之所向〔這樣〕 ④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只小蟲鬥草〕 ⑤項為之強〔代詞,指看蚊子〕 ⑥驅之別院〔代詞,指癩蛤蟆〕

  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句式:

 (1)、“徐噴以煙”等於“徐以煙噴”。譯為:慢慢地用煙噴它們。

 (2)、“留蚊於素帳中” 等於“於素帳中留蚊”。 譯為:又在白色帳子裏留幾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與臺齊” 等於“使(之)與臺齊”。 譯為:使身子跟臺子壹般高。

 (2)、“見二蟲鬥草間” 等於“見二蟲(於)草間”鬥。 譯為: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

 3、被動句式:

 “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譯為:舌頭壹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

 4、判斷句式: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等於“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

 5、固定句式:

 以叢草為林:以-----為 譯為:把------當作

 古今異義

 方:古義:正在; 今義:方形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許

 余:古義:我; 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於“原來是”。 今義:動詞,建築;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課文研討

 壹、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眼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壹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象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壹幅憑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壹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壹。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象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裏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象成樹林,把蟲蚊想象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象成山溝,這使他有了壹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壹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裏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壹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壹伸舌,便將兩獸壹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壹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麽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壹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壹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壹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壹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壹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壹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因為鶴翔,鶴鳴都是比喻人生大誌的,所謂的鶴鳴九臯,沖天壹鶴就是表達寬廣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遠大抱負的──這是壹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鬥壹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註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練習說明

 壹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麽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妳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壹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壹;如果壹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壹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示例:“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象能力。

 作者把癩蛤蟆說成是龐然大物運用了什麽手法在?有什麽作用?

 運用了誇張手法,作者將癩蛤蟆說成是“龐然大物”,說明觀察入神、細致,從而產生超出物外的樂趣,另外,此“龐然大物”也是相對於“見二蟲鬥草間”之“二蟲”而言。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擡)首(頭)觀之”。試選用壹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采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設題意圖是告訴學生可用簡單的辦法解釋文言詞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初學文言文階段只能如此,講多了反而不好。釋文可抄在書上,以便積累。

 處理此題可有多種方式:或在讀課文數遍後讓學生試解;或在疏通文意過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較好的教學班也無妨讓學生在預習中作解。

  參考答案

 1.(1)項(脖子、頸項)為之強。 (2)果(果真)如鶴唳雲端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興趣)正濃

 (5)方(正剛)出神;入神 (6)驅(趕出、驅逐)之別院

 2.(1)明察秋毫(見“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從中有無限樂趣)

 (3)龐然大物(體積龐大的東西)

 (4)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叫聲跟雷聲壹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觀察事物,以兒童那種純真無暇的思維通過玩耍,得到的壹種別人得不到的感覺。那種感覺很微妙

  三 背誦全文。

 背誦此文,須先讀得正確並粗知內容大意。為此,教師必須作具體指導:(壹)通過範讀和領讀使學生能讀得節奏分明,並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敘事順序,使學生了解各層大意。

 要堅持當堂成誦,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後練習背誦全文;也可以教讀壹段背誦壹段。

  教學建議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入學後所學第壹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點如下:

 壹、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壹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壹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壹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70分鐘。建議如下:

 1.壹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221字,用中速讀壹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到2遍(含教師範讀和領讀),僅需22分鐘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養成壹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於學生在小學時習慣於用壹字壹頓的讀法(有利於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嗚,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於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壹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於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註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裏(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在那裏)遊玩”,跟夢遊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擡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壹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壹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壹般只要指出相當於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於“用”,不要講什麽介賓短語後置之類的道理。語言是壹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壹看就懂。不僅現在這麽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麽辦。

 3.關於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壹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壹開始不必急於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

 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 李白 《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5.讓學生背誦全文

  賞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壹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壹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壹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壹、憶寫童趣,壹線串珠。

 這是壹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壹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壹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壹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裏行間凸現童真。請看壹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註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象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象。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象,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準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鬥,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裏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象,又是以壹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背景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壹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 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象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壹幅憑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壹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壹。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象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裏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象成樹林,把蟲蚊想象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象成山溝,這使他有了壹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壹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裏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壹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壹伸舌,便將兩獸壹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壹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麽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壹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句子的朗讀節奏。

 (1) 見/ 藐小之物/ 必/ 細察其紋理,故/ 時有/ 物外之趣。

 (2) 私/ 擬作/ 群鶴舞於空中。

 (3) 心之所向,則/ 或千或百,果然/ 鶴也。

 (4) 昂首/ 觀之,項/ 為之強。

 (5) 作/ 青雲白鶴/ 觀。

 (6) 果如/ 鶴唳雲端,為之/ 怡然稱快。

 (7) 蹲其身,使/ 與臺齊。

 (8) 見/ 二蟲鬥草間。

 (9) 蓋/ 壹癩蝦蟆。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蓋壹癩蝦蟆,“蝦”通“蛤”。句意:原來是壹只癩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