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院是唐高宗李治當太子時,為紀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修建的。起初寺內並沒有塔,住在寺裏的和尚,每日伴著晨鐘暮鼓苦苦修行,很久沒有嘗過雁、鹿、犢三種肉的滋味了。有些奉戒不謹的僧人饞的直流口水。壹天清晨,西北風呼呼地吹刮著,滿地黃葉隨風翻卷,寺院裏顯得分外冷清。壹名小和尚給文殊菩薩像前的油燈加滿油,剛剛裹緊袍子,走出殿門,壹陣寒風便撲面而來,小和尚眼前壹黑,打了個趔趄,幾乎跌倒在石臺階上。這位小和尚出家以來,別說沒沾過葷腥,就連粗茶淡飯也是饑壹頓,飽壹頓,食不裹腹。這些天來,寺中缺柴少米,小和尚早已餓的四肢發軟,有氣無力,又遇到這冷風壹吹,自然是寒氣徹骨,眼冒金星,若不是順勢扶住身旁的菩提樹,真會跌個頭破血流呢!面對這清苦的寺院生活,想起幼時母親的慈愛,小和尚兩行熱淚不禁簌簌流下。
這時,忽然天空傳來壹陣大雁的鳴叫聲。小和尚擡頭壹看,只見兩行大雁排成壹個“人”字形,撲撲地朝東南方向飛去。小和尚目不轉睛地望著雁群,自言自語地說:“今天師兄師弟們沒有食物充饑,菩薩如果有靈是應當知道的。”話音剛落,奇跡發生了:只見壹只大雁退出了飛行的隊伍,悲鳴數聲,仿佛是向自己的同伴告別,然後從長空直落而下,投身死在小和尚面前。小和尚頓時驚呆了,他飛也似的跑到殿前,聽了小和尚的講述,遙望天空快要消逝的雁群,再看看腳下余溫尚存的墜雁,和尚們有的噓唏不止,有的潸然淚下。隨後,便建塔葬雁,以示紀念,取名為大雁塔。大雁塔已有壹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雖經風雨剝蝕,但風貌依舊。這大雁舍身而死的故事,也壹直流傳到今天。
二、沈香亭——貴妃研墨,力士脫靴
據說,當時興慶宮的沈香亭是用沈香木建成,所以稱“沈香亭”。亭周圍栽植著各色牡丹、芍藥,非常漂亮。來到沈香亭,我們不得不講到唐玄宗李隆基。因為這裏是他和楊貴姐壹年壹度賞牡丹的地方。
沈香亭建在壹座人工堆築的土山頂上,全部用沈香木構造。當年皇帝常帶他寵幸的妃子、大臣、宦官,在這裏遊樂宴飲,此處最方便觀賞極品牡丹。坐在亭子裏,四周紅、紫、淡紅、純白的牡丹花爭妍鬥奇,特別是那種能變色的珍奇品種,叫做“晨純赤、午濃綠、夕黃”,普通人也許壹輩子都不會見過。宮苑內還有宴外賓、觀馴獸、表演雜技的專門處所。
沈香亭的出名,跟壹個風流超絕的傳說故事有關。開元年間,明皇正花天酒地享樂,把號稱“詩仙”的大詩人李白也傳召進宮內。壹次皇上逸興勃發,傳詔要翰林學士李白作曲詞《清平調》。李白擺起譜兒來,喝得酩酊大醉,居然皇上親自給他送湯醒酒;李白趁勢侮弄大宦官高力士為他脫靴。李白吟罷,揮筆而成新詩三章。於是樂師李龜年歌詠,梨園弟子伴奏;連楊貴妃也命人拿來七寶杯,斟滿西域葡葡酒,敬給李白。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來。李白的詩句立刻在興慶宮、沈香亭四周陣陣飛揚: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桿。
寫完 《清平調》不久,李白遭到宮中權貴的誣陷,在公元744年被趕出京城,美其名日“賜金還山”了。原亭早已毀圮(音pi)。現在我們看到的沈香亭,是後人依照原式樣重修的,重檐四角攢尖頂,紅檐碧瓦,古樸雅致又華貴富麗,明顯有盛唐風格。襯著周遭艷如錦繡的五色牡丹,至今沈香亭也是非常值得觀賞流連的好地方,也是興慶宮公園內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之壹。
三、西安城墻
西安城墻景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裏。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現存城墻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壹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壹,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壹座古代城垣建築。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壹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壹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壹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壹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墻上***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四、西南城角
西安城墻四角各城樓叫“角樓”,如果能夠繞城墻走完壹圈,就會發現惟獨城墻西南角是圓形的,其他三個城角則是方形的。這壹點,相當壹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將此與風水聯系,猜測如此建築結構是故意而為,可能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萬代。
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實為城墻轉角處突出墻體的實心臺,準確的名稱應該為“角臺”,其上的建築為角樓。城角外形不同出現在明朝,圓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韓建修的“新城”角臺遺址。明代修繕唐代城墻時,朱元璋下令角臺向外擴張1/3,惟獨沒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墻角臺原貌。當然很多讀者又會問到,為何只有西南城角沒修繕,這裏面可是有兩段傳說。
據說,西南城角處於地震帶上,只要角臺被人修成方形的,修壹次就出現壹次問題,最後沒辦法只能保留圓形。另壹個傳說是,明代城墻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兒子和兒媳折磨,最終餓死在街頭。當地父母官得知此事後,在西安城墻西南角臺附近,將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問斬。大家認為二人無德不孝,方形代表著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將此角樓改變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