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荷花 雨 雪 風 春的詩

有關荷花 雨 雪 風 春的詩

寫花的詩

21、《商州客舍》唐孟郊

商山風雪壯,遊子衣裳單。四望失道路,百憂攢肺肝。

日短覺易老,夜長知至寒。淚流瀟湘弦,調苦屈宋彈。

識聲今所易,識意古所難。聲意今詎辨,高明鑒其端。

22、《鐘陵夜闌作》唐韋莊

鐘陵風雪夜將深,坐對寒江獨苦吟。

流落天涯誰見問,少卿應識子卿心。

23、《大雪歌》唐李鹹用

同雲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

玉圃花飄朵不勻,銀河風急驚砂度。

謝客憑軒吟未住,望中頓失縱橫路。

應是羲和倦曉昏,暫反元元歸太素。

歸太素,不知歸得人心否?

24、《奉和聖制元日大雪登樓》唐張義方

恰當歲日紛紛落,天寶瑤花助物華。

自古最先標瑞牒,有誰輕擬比楊花。

密飄粉署光同冷,靜壓青松勢欲斜。

豈但小臣添興詠,狂歌醉舞壹家家。

寫風的

應該是這首最出名了吧?四句沒壹字有風,但句句有風。

風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寫雨的

打開唐宋詩詞作品,到處聽得到雨聲。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詩。以杜甫和李商隱為例:杜詩中“雨”意象出現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隱詩中有關“雨”的意象出現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為壹種輕柔流動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現在詞人的筆下,成了詞人抒發個人感慨的有效載體。雨從壹種不帶有任何主觀情意的自然現象到被刻意營造成中國文學中傳統的抒情意象,其中融註了作者特有的感受、體驗、情緒和心態,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蘊和審美價值。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談談“雨”意象的建構類型及其人生意蘊。

壹、 喜雨——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與滋潤萬物,喚起勃勃生機聯系在壹起。韋應物《幽居》詩:“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就是人們贊賞的佳句。“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這裏有壹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可見壹斑。

蘇軾《浣溪沙》詞:“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壹場透雨過後,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愛,走馬於平沙芳草地上,自是壹塵不染,只覺滿眼青翠,內心喜悅可以想見。

杜甫《水檻遣心二首》(其壹),有“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兩句,詩人極為生動細膩地描繪了魚和燕子在微風細雨中的動態。魚的歡欣,燕子的輕盈,引起了詩人喜悅的心理反應,這不正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嗎?

我們再來看壹首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細膩、勻稱、滑爽、滋潤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朦朦朧朧,仿佛有壹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裏頓時覺得快樂、新鮮、活潑、清香,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寫春的

在喜雨詩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時,雨來了,它好在適時。在人們正酣睡的夜晚,雨無聲地,細細地下,不知不覺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澤與亮色,它好在潤物無聲。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體人心,故令人喜。題目中那個喜字在詩中雖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逢裏迸透。”[2]

同類的例子還有:“雨後雙禽來占竹,秋深壹蝶下尋花”(文同《北齋雨後》);“西窗壹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壹);“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動壹山春色”(秦觀《好事近》)等。這些詩詞句子均寫得清親可愛,給人以快感。我們從中可以讀出生命的光澤和人生的生機與希望。

二、 苦雨——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

往事如煙,人生苦短,“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當詩人傷春、悲秋、離愁、別恨、寂寞、無奈之時,雨飄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內涵。這樣的例子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現列舉如下:

白居易《上陽白發人》:“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姜白石《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蘇軾《浣溪沙》:“蕭蕭暮雨子規啼。”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賀鑄《半死桐》:“空床臥聽南窗雨。”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其二:“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淒淒。”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戴叔倫《蘇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

從上面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聯系在壹起。季節以春、秋兩季為多,時間以黃昏、夜晚為主。春雨綿綿,秋雨霏霏。當落紅無數、春去匆匆、悲風怒號、黃葉飄落、日暮途窮、夜深人靜之際,雨像懂得人的情思,點點滴滴地灑落,也壹聲聲地撞擊著人的心扉,詩人百感交集,淚水與哀愁同出,讀來令人斷腸。

三、 雅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對“典雅”的解釋是:“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3]郭紹虞先生說:“賞雨茅屋,幽居自得,見其雅”。[4]中國文人有喜雨的雅好,這是情感表現的需要,也是壹種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韋應物《滁州西澗》為例: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山澗邊簇生著壹片可愛的芳草,樹叢中有黃鸝鳥在悠然自得地鳴叫。向晚時分,春雨灑落,潮水暴急,野渡無人,孤舟自橫,壹片迷茫。詩人對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狀態的傾心與賞玩,折射出閑雅蕭散的人生態度,令人心醉。

我們再來看壹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見招不欲往》詩:

老去無心聽管弦,病來杯酒不相便。

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

這樣的例子還可舉出很多。如陸遊:“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小園四首》其壹);張耒:“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初見嵩山》;汪藻:“鉤簾百頃風煙上,臥看青雲載雨過”(《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蔭來”(《春遊湖》);韋莊:“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溫庭筠:“鹹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鹹陽值雨》);孫覿:“渡口喚船人獨立,壹蓑煙雨濕黃昏”(《吳門道中二首》其壹)。這些詩詞句子,寫得蕭散疏朗,清麗婉約,很符合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中國古代美學實際上是壹種人生美學,它以人為中心,極為重視、關註人如何於現實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將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響,唐宋詩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審美極境,向往、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存在,人詩意地棲居,人生如閑雲野鶴般閑適。我們可以說文學世界裏的細雨疏疏,是浮現於詩人嘴角的恬靜與愜意。詩人的心靈在細雨的浸潤下,流露出遠離喧囂的高雅與適意。

四、 禪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間世界,也是人的心靈世界。詩人的權心利欲在雨意的清涼中被洗凈,詩人在雨的靜觀和沈思中領悟到某種人生的哲理,從而使雨具有了幾分禪家的意味。

請看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灑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此詞作於蘇軾貶居黃州之時,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經歷闡發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感受:無論是自然界的陰睛風雨,還是現實人生的榮辱升降,都可等閑視之,渾不在意。這裏詞人正是借助於“雨”這壹具體意象將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禪意般的寧靜之中。

另壹宋代詞人蔣捷的壹首《虞美人·聽雨》則運用了時空大幅跳躍的表現手法,擇取三幅人生畫面以“聽雨”為線索加以貫穿,來表達人生痛定思痛後的感嘆。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是聽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異。少年風流,追歡逐笑;壯年坎坷,浪跡天涯;而今鬢發斑白,人也老了,倦臥僧廬,長夜聽雨,從此心如死井,萬念俱寂。“悲歡離合總無情”,任憑階前秋雨點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瀾。在作者筆下“聽雨”成了壹種無可言說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嶽的壹首《聽雨》詩也同樣顯得很有意味:

竹齋眠聽雨,夢裏長青苔。

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

詩人雨中入眠,連夢裏也長出青苔,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在竹齋聽雨的境界裏詩人自失於“對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復存在。雨把人從喧鬧的塵世帶入詩意的棲居,雖無壹字禪語,但處處可見禪趣。這壹類型的詩歌,還可舉出很多。如陣與義《試院書懷》:“細讀平安字,愁邊失歲華。疏疏壹簾雨,淡淡滿枝花。投老詩成癖,經春夢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數棲鴉。”清代紀昀對此詩的評論是“通體清老,結亦有味。”[6]又如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白居易:“涼冷三秋夜,安閑壹老翁。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陰壹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江上》)。詩人們借助於雨意象來表達空、靜、閑、淡的藝術氛圍,深寓著“可解而不可解”的禪意。在這裏生命本體與宇宙本體被圓融為壹體,壹切都隨緣任運,自然適意,寧靜淡遠中有生機勃勃的自由境界,顯得空中有靈,靈中有空。這就是所謂的“不立文字”而達到開悟心境的目的。

綜上所述,唐宋詩詞中的“雨”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結合的產物。這種結合所體現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態度與中華民族好靜的傳統性格特征相符。眾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動,中華民族好靜,正是這種好靜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國古人有條件靜觀萬物、默察於心,因而對自然物象有了更豐富更細膩的情感體驗和感受。而受傳統文化心理影響的中國文人歷來重視詩意化的人生追求,強調自身心性的修養,在思維方式和智力結構上註重內在的領悟和體驗。可以說,“雨”意象經過唐宋詩人內心感受的化合與點染,才使主體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從而使讀者得到了壹種全新的審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意蘊極富啟發性。雨中有歡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禪思。雨為詩人的生命留下了廣闊的抒情空間,從而使我們對它的每壹次體驗都獲得了新鮮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和子由踏青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次韻楊褒早春

窮巷淒涼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不辭瘦馬騎沖雪,來聽佳人暗踏莎。破恨徑須煩麹糵,增年誰復怨羲娥。良辰樂事古難並,白發青衫我亦歌。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

正月二十壹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

屋上山禽苦喚人,檻前冰沼忽生鱗。老來厭逐紅裙醉,病起空驚白發新。臥聽使君鳴鼓角,試呼稚子整冠巾。曲欄幽榭終寒窘,壹看郊原浩蕩春。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壹杯當屬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癸醜春分後雪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従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禦臘衣。

和子由四首·送春

夢裏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酒闌病客惟思睡,蜜熟黃蜂亦懶飛。芍藥櫻桃俱掃地,(病,過此二物。)鬢絲禪榻兩忘機。憑君借取法界觀,壹洗人間萬事非。(來書雲,近看此書,余未嘗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