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山之美不僅在自然生態,更在其堪與九華山媲美的佛教文化。據遺存碑刻記載,杉山香火鼎盛時期有二寺十庵。至明國初年圮毀之前,杉山的寺廟庵堂壹直香火不斷。杉山之形勝吸引了眾多隱士,傳說春秋時期鮑叔牙就曾經到這裏隱居,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首先來到杉山開辟到場,後來才轉道九華山。五代時期西風大師到這裏盤桓過,李白、楊萬裏、吳應箕都曾到這裏覽勝訪道。吳應箕夜宿太白樓登臨西峰,俯瞰雲海,賦詩壹首:
杉山山自萬山開,夢裏曾經幾度來。
僧居雲裏天外寺,雨中花散石中苔。
茗香此日同清馨,詩句他年照綠臺。
不索空門妨信宿,誰令身世絕塵埃。
山因景而美,因佛而名。杉山智堅,惠能下三世(六祖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壹——杉山智堅)弟子。貞元十壹年(795),普願離開自己的老師,來到杏花江南的池州南泉山(今安徽貴池壹帶)開辟禪院,接引學人。
有著眾多秀山麗水的池州當時的確吸引了不少優秀的禪師,於此差不多同時來到池州開辟禪院的除了南泉山的普願,還有同是馬祖道壹弟子的杉山智堅,以及魯祖寶雲。智堅是在杉山,而寶雲則是在魯祖山。因此,當時以貴池為中心,向周邊輻射,以江南壹片形成了壹個南宗廣闊的南禪的領地。他們有自己的經濟,有自己的禪院,他們自給自養,這也是他們得以長期延續自己的禪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壹。
黃復彩著《安徽佛教史》:如普願有壹次與貴池杉山智堅在壹起烤火,普願說:“不用指東指西,請直接將本人分上的事說出來。”杉山采用了壹個動作,他將火鉗在火盆裏插上,然後拱手而立。應該說杉山這壹動作夠刁鉆的了,夠別致的了,但普願說,:“雖然這樣,比起我王老師來,還差壹點兒。” (師與南泉向火次,南泉問師:“不用指東指西,本分事直下道將來。”師便把火箸放下。南泉雲:“饒妳與摩,猶較王老師壹線道。”)
杉山智堅禪師,生卒年及其籍貫不詳,馬祖道壹弟子。與普願同來池陽,掛錫杉山(今石臺縣境內)。杉山早已是壹個佛門重地。唐開元(713—741)初,國清禪師義安於此開創道場。義安被累召入朝而不赴,唐玄宗為他割三鄉租賦以膳僧眾,置倉輸納。杉山風景也十分幽美。《南湖集》雲:杉山僻處奧區,鬥人天表,九華之勝以秀,杉山之勝以幽。吳應箕《杉山詩》:杉山山寺萬山開,夢裏曾經幾度來。雲外僧居天外寺,雨中花散石中臺。茗香此日同清磬,詩句他年照綠苔。不索空門頻信宿,誰令今世絕塵埃。智堅禪師來到杉山,人以山顯,山以人彰。他給杉山帶來了又壹次繁榮。智堅與普願交往甚密,其禪法不及普願,留下的語錄不多。《祖堂集》、《五燈會元》都有關於他禪法的專篇記載。
本僧,字因悟,號如是,遼寧省北鎮縣人,滿族。1896年6月23日出生,自幼父母雙亡,慧根頗深。9歲披剃於觀音洞彌陀寺,依坦修和尚為師,在北京萬壽寺受具足戒。民國六年(1917),來皖南石臺杉山鎮國寺住持,被推為安徽省佛教會常務委員,先後三次任迎江寺住持。第壹次是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935—1939),安慶時局動蕩,本僧任住持歷盡艱辛,既要穩住僧眾,謹慎治寺,又要與外界周旋,維護佛寺尊嚴;第二次是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43—1944),兩年時間,日夜操持,頂住內外壓力,為保護迎江寺而廢寢忘食,功德無量;第三次是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947—1948),安慶戰事不斷,在這種環境中,當迎江寺住持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中華五千年》網)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路逢壹虎,各從虎邊過了。泉問歸宗:“適來見虎似個什麽?”宗曰:“似個貓兒。”宗卻問師,師曰:“似個狗子。”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師在南泉,造第壹座。師吃飯次,南泉收生飯,乃曰:“生聻!”師曰:“無生。”泉曰:“無生猶是末。”泉行數步,師召曰:“長老!”泉回頭曰:“作麽?”師曰:“莫道是末。”
普請擇蕨次,師提起蕨菜,問南泉:“這個太好供善。”南泉雲:“非但這個,百味珍羞,他亦不顧。”師雲:“雖然如此,個個總須償[嘗]他始得。
僧問:“如何是本來身?”師曰:“舉世無相似。” (黃復彩主編《迎江寺誌》)
《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均有記載。池州的杉山智堅禪師最初與廬山歸宗禪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壹起行腳時,在路上遇到壹只虎。三人各從虎的身旁安然走過。南泉普願禪師問歸宗禪師,剛才見到的那只虎像個什麽?歸宗說,我看像只貓。但歸宗又問杉山智堅,智堅說,像只狗。智堅又問普願,普願說,我見到的就是壹只虎。
杉山智堅禪師被普願禪師請為南泉禪院首座和尚。有壹天到了吃飯的時間,杉山最後壹個吃完。普願去收拾碗筷,說,妳是最後壹個吃完的。智堅說,(從無限的時間來說,沒有先)當然也就沒有後。普願說,那妳就是最末的壹個。普願說著就開始往外走,剛走了幾步,智堅突然叫了壹聲:“長老!”普願回過頭來問,叫我做什麽?智堅說,(現在妳站在我面前)您說誰是前面,誰是後面呢?
春天,普願請大家上山去采蕨菜。杉山智堅舉起壹根很姨的蕨菜說,這麽好的蕨菜正好可以供養您。普願說,不要說是這個,就是百味珍饈,我也無所謂。杉山智堅說,雖然這樣,但每壹樣東西還是要認真地嘗到壹嘗,(否則,怎麽知道它們是什麽味道呢?)
有壹個僧人問杉山智堅,什麽是人的本來面目?杉山智堅說,世上沒有相似的物件。(每個人的本來面目是不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