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贈劉景文
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①,菊殘猶有傲霜②枝。
壹年好景君③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註釋:
這首詩作於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已58歲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壹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並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壹方面贈此詩以勉勵之。
①擎雨蓋:喻指荷葉。擎:舉,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③君:妳,指劉景文。
翻譯
荷葉敗盡,像壹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壹年的好景將盡,妳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賞析:
詩中所詠為秋天景物。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壹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壹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壹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裏,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雕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壹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凈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致矣,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矣!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壹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後雕,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於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壹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裏橙橘並提,實則偏重於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壹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難怪詩人要對它特別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