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號稱是中國古代三首描寫音樂最好的詩,詩文如下:
具體的詩文解釋,羅胖已經講解的很清楚了,我們在這裏通過詩的前兩句來看看詩人的格局。
李憑要彈箜篌,就要有壹個舞臺,詩人通過吳絲蜀桐,壹個在東,壹個在西,從橫向空間上給妳撐開了壹個極大的疆域;縱向空間,用壹個“高”字來形容秋天,天高地廣,從橫縱兩個維度擺開了壹個中國古人能想象的最大舞臺。有了舞臺,還要有觀眾,詩人請來了遠處的空山,上空的流雲,傳說中的江娥素女兩位仙女也已落座,屏息以待,就等著大幕拉開。
這個舞臺和觀眾的布局,確實令人贊嘆,詩人心中確有大格局。
張繼的《楓橋夜泊》大家都已耳熟能詳,詩文如下:
這首詩意思就不多說了,主要看看詩人的格局。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暗中有動,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明中有靜。這兩句詩中不僅體現了明暗和動靜,還從宇宙的月亮,天空的烏鴉,江邊的楓樹,燃燒的漁火,到愁思的人,從大到小逐個登場,這個視野的收放也體現了詩人的大格局。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我們從小就都會背了,詩文如下:
在這首詩中,白日依山盡是日落西方,黃河入海流是海入東方。在地圖中,黃河是壹個大“幾”字形,在山西和陜西邊界,總體流向是自北向南的。由於鸛雀樓在今天山西的永濟市的黃河岸邊,所以詩人看黃河的流向是往南的,但詩人真正想看到入海的方向,黃河要從鸛雀樓下過,往南再流20多公裏,在潼關和風陵渡轉頭向東,所以才要急匆匆更上壹層樓,才能看到黃河入海的地方。
更上壹層樓,就是要擺脫眼前的小格局,看到更大格局裏的走向,登高才能看到真相和全局,這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大格局。
格局源於生活,藏於經典,讓我們開拓思維,放飛思想吧。因為,思想決定視野,妳的視野大了,舞臺就大了,格局也將變的大而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