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墓在昭陵。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壹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
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
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壹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擴展資料:
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堪輿風水之說,伴著姓氏的不斷擴大及五行陰陽之說的流傳而逐漸完善。
至南北朝時基本形成了壹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九嵕山滿足了堪輿家認為帝王陵墓應具有的所有條件,自唐以降,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歷代帝陵之最佳者。
昭陵,位於陜西省禮泉縣東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鹹陽市30千米,鹹陽國際機場25千米。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1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
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亙及平野。主峰周圍均勻地分布著九道山梁,高高拱舉。古代把小的山梁稱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稱“九嵏山”)。
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都委派官員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於昭陵正南方獻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嶇,石料搬運不便,所以,歷代的祭陵碑都立於北司馬院內,久而久之。
人們習慣把北司馬院稱為“祭壇”。已知歷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後所立,碑上尚存“監察禦史賜緋魚袋臣韓雲卿述並書”15字。
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員所立的“禦制祝文”碑。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
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唯昭陵在其以後形成了“祭壇”。昭陵主陵居於陵園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
猶如群星拱衛北辰壹樣拱衛著昭陵,恰似當年長安城的布局壹樣,帝王居住的大內居北,朝臣貴戚的府邸在南,象征著君主專制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
百度百科-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