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是群芳之首,她出身於江南壹個名宦之家,父親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母親賈敏知書達理,教女有方,啟蒙老師是賈雨村也是進士及地黛玉因母早故,六七歲時就進京寄居在外袓母的賈府,同賈寶玉,薛寶釵史湘雲,賈探春,等壹大群少年詩人為伴,日以作詩賦詞為樂,良好的文化熏陶良好的教育,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幸的離喪遭遇,無望的婚姻、使這個心性敏感、聰明孤傲的女孩,從小就形成了詩人的氣質,造就了她哲人的睿智境界,陶冶出她名士的高潔品性,林黛玉的這些特點,在她愛情絕唱的抒情長詩——《葬花詞》中,都有充分的展現。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眼中,花謝花飛的自然現象卻成了日不忍睹的悲慘情景,“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詩人為了排遣憐花惜花的滿懷愁緒,她肩起花鋤,拿著花帶,拎著花囊,去掃集飄謝的桃花落英,並把它們送到與寶與***築的花冢(墳墓)去掩埋。“仁民愛物”是詩意的景象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又是愛物的性情促使詩人做出葬花的創舉,這就是悲壯淒婉、催人淚下的“林黛玉葬花”。“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詩人由花備受風雨摧殘想到自己無助的愛情,想到大觀園女兒的遭遇和險惡處境,想到封建禮教對青年婚姻愛情的束縛壓制,對人性的扼殺。“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詩人在憤怒控訴的同時,又歌頌了為愛情而淚灑斑竹的娥皇女英和啼血而亡的望帝。但人生畢竟是短暫的,於是詩人直面現實,既婉惜,又坦然吟唱道:“明媚鮮艷能幾時,壹朝漂泊難尋覓”生命,青春,愛情,壹旦失去,就再也尋找不回來,黛玉的葬花,是悲壯的,也是無奈的,《葬花詞》就是在這悲壯與無奈的矛盾中,從心底,從眼中,從血管裏自然迸放出來,詩人不僅是為桃花舉行葬禮、吟唱挽歌,也是為自己的愛情、為大觀園、為滿天下所有紅顏薄命的女兒舉行葬禮,吟唱的挽歌!非有詩人情懷,便不會有此創舉,更吟不出如此悱惻哀怨的詩!真是詩達極致,情達極致,難怪寶玉無意中聽到此詩,便立刻慟倒在了山坡。
《葬花詞》中雖無哲理思辯,卻充滿著情感與哲理的交融,詩從哲理層面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審視,營造出壹種靈魂歸宿的家園.“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燕子的。意象代表著權勢,代表著禮教,代表冷酷無情,在哲人看來,草森林尚可周而復始,妳燕子雖壹時可以摧殘弱小,但未必能夠永遠得勢,當大廈傾覆之日,妳們也難逃滅頂命運,“桃李明年再能 發,明年閨中知有誰?”“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處處都充滿著“樂極生悲”、“物換人非”、“生命飄忽”、“事世難料”“到頭壹夢”“萬境歸空”的哲理,林黛玉不信佛,但《葬花 詞》的預言都被她的愛情歸宿證實了,因此後人稱此詩為“詩讖”。《葬花詞》中道家“順其自然”思想的流露也很明顯,臺灣當代著名詩人墨人先生說過:“作詩不打好中國哲這基礎,不精通佛道思想,休想入道入境”林黛玉用理智、用心靈審視自然,審視社會,審視人生的態度,本身誻壹種很高的哲學境界。
《葬花詞》還充分展現了作者靈魂深處蘊藏著的中國歷代文化名士所特有的不隨流俗,潔身自好,素性放達、孤標傲世、灑脫飄逸、追求婚姻自主、忠貞不渝等優秀品質。“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汙淖陷渠溝”如此誓言,般的詩句,集中表現了詩人對骯臟現實的買來和她決心逃離現實又無計可施的矛盾心裏。既然逃離不了,那麽還不如就此固守在大觀園這塊凈土上,將自己的愛情也埋葬在這裏。“是真名士自風流”至此林黛玉的名士風采、名士品性便躍然紙上。
林黛玉的生日是花朝節(花神誕辰日)二月十二,她吟《葬花詞》是在芒種節(花神退位之日)。當大觀園諸艷畢集祭餞神之時,她卻獨自去葬花,預示著大觀園女兒們的悲劇將從此拉開序幕。寶玉聽到《葬花詞》之後,他和黛玉以前的“求全之毀、不虞之隙”也便冰釋雪消。兩人的愛情關系從此明朗化了,他們的生死之戀,也便永遠成了人間佳話,